青钢(青钢影语音)
半岛全媒体记者 娄花 通讯员 刘旭刚 聂慧哲
11月2日,记者获悉, 随着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钢)档案迁入青岛市档案馆工商馆库房,所有近四年来参与该项工作的人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四年磨一剑,正果终修成,回首来时路,有雨亦有晴。青钢档案的整体接收入库是青岛市档案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其服务国企改革、勇于担当作为的充分体现。如果说青钢档案本身就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那么青岛市档案馆整体接收青钢档案的做法,以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经验和吸取的诸多教训,无疑更是无价之宝。
企业转制,档案处置陷困境
2016年12月17日,青岛***与中信集团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同推动青钢向国内一流特钢企业转型升级。12月24日青钢老厂区全部关停。2017年1月24日,青岛***举行了与中信集团青岛特钢合作重组签约仪式。此后,战略重组工作稳步推进,青岛特钢以独立运作的方式开始进行生产经营。
青钢改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企业的人员、厂房、设备、技术、资产、档案等都面临着如何处置问题。而对于一个建厂60余年、曾经拥有近2万名职工、在青岛国民经济发展史上业绩彪炳的市直国有企业,其遗留的10万余件档案资料的处置难题,也摆在了青岛档案人的面前。
毋庸讳言,档案既是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做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的价值往往是难以估量的。一旦处置不慎,其损失也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如何妥善处置档案成了青钢资产能够按计划进行处置的必要条件。但是,如何确保青钢因企业产权变动所遗留的档案资产能得到规范和安全管理?如何确保青钢在产权变动过程中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所有人莫衷一是。一时间,青钢档案的处置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
无“库房”
青钢改制后,档案被暂存在原青钢老厂区的研发楼内。由于研发楼自身也属于被处置资产,所以没有人清楚档案在研发楼能暂存多久。由于这些需要处置的档案数量巨大,未经过系统整理前的统计约有近10万卷。这意味着给这么大批量的档案找“新家”,既要有满足保管条件的***档案库房,又要符合档案法对改制企业档案处置的规定,既要有能够长期提供档案保管利用的基本条件,还要为***节约经费资金。这样的“新家”条件,无论是青钢本身,还是其托管的国有企业,或者是一些档案寄存中心,都是望尘莫及,相去甚远。
未“整理”
进入处置流程的青钢档案,需要重新分类整理。分类意味着各种门类、各种载体、各个全宗的档案资料整合重组,一些基建、设备、科技、产品等档案流向不同的接收方,或者进入销毁流程。而按规定保留的管理类、会计类、合同类档案以及大量实物、资料等,需要重新整理,以满足日后档案的长久保管和有效开发利用。但是,应该按照什么规范整理这些档案,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另一道难题。
难“利用”
青钢档案数量巨大,很多档案在青钢处置过程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会计档案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经常被调用,大量的职工退休、转岗也需要经常查找相关档案。这意味着,青钢档案的利用工作不仅不能因企业改制而停止,还应有一套完善的利用办法。但是,在全部档案尚未完成整理,且档案的保存场地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就这样,青钢档案的处置工作陷入困境。
勇于担当,档案馆迎难而上
就在青钢因档案如何处置而一筹莫展之际,青岛市档案馆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件关乎青岛市工商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大事——建设工商馆。工商馆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筑面积25860平方米,主要用来保存青岛市工商企业的应进馆档案,同时全面系统展示青岛工商业发展历史,计划2020年底启用。
获悉青岛市档案馆有可能解决青钢档案的存放问题,青钢方面如获至宝,立即派人与青岛市档案馆进行沟通。与此同时,青钢档案处置工作的困境也已引起了青岛市档案馆的关注,有关领导和同志多次向青钢方面进行问询并及时出谋划策。由此,双方携手,开启了一场青钢档案处置工作的“持久战”。
2017年2月,青岛市档案馆馆长姜永河一行在听取了青钢有关档案处置方案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汇报后,深入废旧老厂区、生产线、“东方红”火车运输轨道和拟处置档案保管现场,仔细探查散落的各类设施设备、生产工具和生产生活用品等实物,翻阅每类档案资料。姜永河馆长表示青岛市档案馆将全力支持青钢在搬迁改造过程中档案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实现青岛钢铁发展历史档案资料的收集齐全完整和妥善保管。同时,提出了企业文化遗产保护和青岛市工商企业历史展览中心建设合作共赢思路。姜永河馆长的话无疑给青钢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以至于青钢人开玩笑说终于有了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2017年6月7日,青钢划归青岛城投集团托管。城投集团成立了青钢档案处置工作小组,对接青岛市档案馆。至此,三方共同协调,从青钢档案归属流向到整理方案,从整理标准到档案装具,一直到进馆时间等,都做了详细研究,并于2018年8月形成了《关于青钢老厂区档案资料接收进馆的意见》。
2020年6月4日,青岛市档案馆对青钢档案处置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的7月15日,青岛城投集团即根据市档案馆的指导意见,形成了《关于青钢档案进馆整改方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同时还提出“由于2020年10月是青钢基金还款期,根据国有资产处置计划,青钢档案暂存的研发楼将整体对外出售用于偿还即将到期的基金。鉴于时间较为紧迫,为确保档案资产能够得到规范和安全管理,切实保护青钢宝贵的档案史料,特函请将青钢档案资料于2020年10月底前移交贵馆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对于青岛市档案馆而言,这意味着2020年10月,工商馆必须交付使用。虽然根据既定工期,工商馆10月份交付使用并无问题。但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工商馆的建设一度陷入停滞,很多工期都是一拖再拖,即便在7月份的时候,也没有人敢确定10月份工商馆能否交付使用。但是,档案不能等,档案进馆时间也不能拖。为此,市档案馆决定排除万难,想方设法推进工程进度。2020年的国庆中秋长假,是工商馆建设收尾阶段,参与建设的同志为了不影响工期,连续几个昼夜奋战在施工现场。最终,工商馆得以在10月9日通过了整体竣工验收。
仿佛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青钢档案在2020年10月21日搬进工商馆时,很多人都长吁了一口气说,我们赢了。
整体接收,诞生了多个第一
2020年9月29日,青岛市档案馆与青钢签署了《关于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档案处置有关问题的协议》,青钢档案整体搬迁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最后阶段的准备与实施工作是紧张而忙碌的,每个人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出了什么纰漏。只是,当所有工作宣告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不仅是工商馆的“第一次”档案接收工作,它还创下了青岛市档案馆的多项“第一”。
第一次大批量整建制接收企业档案
青钢改制遗留档案,经初步整理,尚有6.7万卷(件)需要移交进馆,包括管理类、会计类、照片类、合同类、实物类等,还包括6000多件已故职工档案。青岛市档案馆的很多同志都从事企业档案工作指导多年,也曾多次接收青岛市破产企业档案进馆。但是,如此大批量整建制的企业档案接收进馆,他们都是第一次经历。事实上,这样大批量接收企业档案,即便在国内档案界也不多见。
第一次“人与档案”共同进馆
按照规定,未经整理或处置完毕的档案不能移交进馆。而青钢档案由于数量巨大,截至2020年9月底,尚有大量会计档案尚未整理完毕,且会计档案因资产处置需经常调用,这意味着青钢档案无法按照正常的接收手续进馆。为了不影响青钢资产整体处置计划,不影响档案的搬迁入库,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城投集团开创性地提出“人与档案”共同进馆的方案。即由青钢安排2名专职人员,一并到工商馆专职负责青钢档案处置的后续事宜,包括青钢档案的日常管理、整理及办理档案移交进馆手续,为青钢资产处置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这一举措,既解决了档案移交条件不具备、手续不完整问题,也能够帮助消化企业改制职工安排问题,一揽子解决了青钢档案搬迁及后续的整理、利用等诸多问题。
第一次大批量接收已故职工档案
在青钢档案中包含了6513件已故职工档案。按照青岛市有关规定,对国有企业职工档案实行属地化管理,移交职工户口所在地,其中未对已故职工档案流向进行明确规定。已故职工档案做为立档单位档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渐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些档案,见证了几代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就业到退休直至故去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工业发展、就业状况、人口迁徙等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早在2017年,青岛市档案局就和市人社局共同制定了已故职工档案整理标准和移交办法,青岛市档案馆试点接收已故职工档案进馆。青钢已故职工档案接收进馆,是青岛市档案馆拓宽接收范围、优化馆藏结构、丰富馆藏资源的创新举措,开创了国内***综合档案馆的先河。
接下来,青岛市档案馆将承续这一良好开端,与青钢密切配合,尽快实现其档案的实质性进馆,并尽快推进相关档案的挖掘工作,让青钢档案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青岛市档案馆将持续关注本市改制企业的档案现状,努力解决国企改革中的“后顾之忧”。
凡属过往,皆为序章。未来,青岛市档案馆工商馆将继续以干在实处的担当和做为,把***总***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档案工作的生动实践,为青岛市的企业档案工作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