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不是寂静,因为寂静只意味着不存在音响;
这是沉默,沉默就是人们可以说话而不想说。
——安德烈耶夫
引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这句名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鲁迅十分推崇并且和“沉默”息息相关的一位俄罗斯作家——安德烈耶夫。
安德烈耶夫(1871-1***9),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作家
安德烈耶夫作为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作家,在当时备受瞩目,尽管他留下来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从这些作品中完全可以窥探他的伟大,俄罗斯一大批文豪诸如托尔斯泰、高尔基、契诃夫均对他赞赏有加,高尔基更是公开称其为具有罕见才能的艺术家,对他做出了高度评价:
安德烈耶夫是两个世纪之交欧美最有趣和最有才华的作家,他的直觉惊人地锐利。对于生活的黑暗面,对于人类灵魂里的种种矛盾,对于本能领域里的种种纠缠,他有不可思议的透视力,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将永远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安德烈耶夫的作品之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鲁迅曾经深受其影响,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药》正是在安德烈耶夫影响之下所创作出来的,两者表现出的近乎病态的冷峻如出一辙,如果细细品味,更能感受到两人写作手法和思想上的相似之处。
鲁迅短篇小说《药》
安德烈耶夫的作品风格在众多俄罗斯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非常有辨识度,这篇文章就以安德烈耶夫的短篇小说《沉默》为代表来分析他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作品深处展现出来的那种孤绝和无与伦比的感染力。
正如书名《沉默》,沉默在作品中无处不在,让读者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压抑感《沉默》这部作品围绕一个家庭的三个人物展开——一对父母和他们的女儿,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女儿薇拉有着和父母不可调和的矛盾,无奈地选择了***,失去女儿的父母陷入了沉默和悔恨之中。
在父母和女儿这三个人物身上都不同程度地表达着自己的沉默。
①女儿薇拉的沉默顽强而短暂,她的沉默是一种无言的抗议
作品一开始就点明了父亲和女儿之间的矛盾,女儿薇拉由于不听父母劝告去了彼得堡,这趟出行让她和父母之间感情破裂,父亲因此几度和女儿陷入了争吵和冷战之中。
父亲和女儿的矛盾表面上是因为女儿不听劝告去了彼得堡导致,实际上是父女长期缺乏心灵上的沟通的结果,两人互相之间已经形同路人。
父亲认为彼得堡那座城市充满了罪恶,女儿归来之后性情大变也是受彼得堡污染所致,而女儿面对父亲的不理解,在沟通无效之后只能以沉默对待,她的沉默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无声抗议。
心如死水的薇拉卧轨***了,她选择了永远的沉默,沉默是她的结束,却是她父母的开始。
安德烈耶夫代表作《七个被绞死的人》,收录有《沉默》
②父亲的沉默夹杂着倔强和悔恨,这种矛盾使得他最终在沉默中爆发了出来
父亲的职业是一名神父,本身在为人处世之中就带着傲慢和倔强的态度。
在刚失去女儿的时候,他虽然深深陷入了痛苦之中,但是父亲的尊严让他仍然不肯原谅女儿的叛逆,他拒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还在别人面前假装坚强和泰然自若。这点在文中借旁观者的角度表达了出来:他是个冷酷的父亲,又是个愚蠢的神父,竟不能防止自己的亲骨肉犯***的罪过。人们都好奇地看着他,他也感觉到了那集中到他身上的目光;因此,他竭力把宽厚、坚实的腰背挺得笔直;他心里想的,不是惨死的女儿,而是怎样保持自己的尊严,无论如何也不要失态。
这种可笑的做作之态很快就被心底的悲痛所击垮,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悲痛在女儿的坟地上彻底爆发了出来,在这极度悲痛和悔恨的打击之下,父亲脆弱的像个无助的孩子。
他在坟地里嚎啕大哭,肆无忌惮地发泄着自己的痛楚,他的大脑一片空白,甚至连回去的路都找不到了,这一刻,他彻底体会到了绝望。
父亲对女儿的态度经历了从无动于衷到怨恨再到最后撕心裂肺的悔恨,他所谓的沉默和倔强不过是一块遮羞布,除了饱受女儿惨死的煎熬,他还要面对妻子的沉默。
一股坟墓的寒气冲进他的耳朵,冻住了他的脑髓;他感到薇拉在说话——不过依旧是用持续的沉默在说话。这沉默越来越令人不安,越来越可怕;当伊格纳季神父用力把苍白得像死尸般的脸从泥地上抬起来时,他觉得整个空气都由于这响亮的沉默而在动荡、而在颤抖,犹如恐怖的海洋中升起了激浪。这沉默窒息着他,用冷彻骨髓的浪涛淹没他的头颅、淹没他的头发;这沉默在撞击着他的胸膛,疼得他不停地呻吟
③与丈夫和女儿相比,母亲的沉默来得最晚,但是力度最强,她的沉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和对丈夫的永不原谅
母亲在之前的生活中原本是个爱说爱笑的人,但是在丈夫和女儿的沉默之下变得越来越压抑,最后女儿***之后,她终于被彻底击垮,她的沉默程度是在逐渐加深,最后形成了心灰意冷并且带有报复式的沉默。
女儿***之后,母亲完全变了一个人,她悲痛万分,同时对自己的丈夫带有一种怨恨。
她无法释怀丈夫对女儿的态度,把女儿的死归咎到了丈夫身上,任凭丈夫苦苦哀求让自己原谅他,始终只是以无声无息的沉默待之。
妻子的沉默顽强沉重,就像铅块一般,非常可怕,以致丈夫在光天化日之下都感到寒气逼人。
女儿的沉默则如同坟墓一样冰冷长久,如同死亡一般神秘莫测。
沉默本身仿佛也感到痛苦、难受,竭力想转化为语言,但是某种像机器一样强有力的笨重的东西却把这沉默牢牢地控制住,不让它动一动,并把它拉长成钢丝。终于,在很远很远的屋角落里,那钢丝开始摇晃,开始缓慢地、怯生生地、悲戚戚地呜咽起来。伊格纳季神父怀着欢乐和恐惧的心情捕捉这一正在诞生的音响,双手握住高背沙发的扶把,头朝前伸出,等待着那音响朝他靠近过来。但是这音响中断了,又变得默默无声。
了解完三人各自的沉默之后,来研究《沉默》这部作品文本的细节之处,欣赏安德烈耶夫是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沉默贯穿到了作品的始终。
《沉默》运用象征主义和复调式的叙述手法,让作品感情充沛,充满了感染力①首先来看象征主义的运用,这种通过隐喻抒发出来的情感让作品感染力度加深
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作品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象征主义的运用,所谓象征主义,在这里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借助普通的事物来暗示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安德烈耶夫《沉默》这部作品中,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来暗示女儿薇拉的命运。
金丝雀可以看做是是女儿的化身,漂亮的鸟儿被关在笼子里正是薇拉被枷锁束缚的真实写照——向往自由的她一直被束缚在父母的身边,在尝试一次只身去彼得堡之后又引发了和父母不可调和的矛盾。
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正是薇拉命运的残酷写照
薇拉去世之后,金丝雀的飞走也象征着一种残酷的自由:父亲永远地失去了女儿,女儿也永远地摆脱了枷锁。
可悲的是,直到这时候父亲仍然不理解女儿的痛苦,还妄想着依靠这只金丝雀来分散失去女儿的痛楚。
伊格纳季神父觉得,那只欢乐的、唱起歌来总是侧着头的黄色的金丝雀,确实是薇拉的灵魂,如果不放它飞走,不就等于薇拉还没有死吗?
②《沉默》中还运用了类似“复调式”的叙述手法,深刻地体现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也使得作品张力十足
“复调式”最早由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他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呈现着一种“复调结构”,即作者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借作品中众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反复强调,以此来显示出内心的矛盾。
巴赫金代表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安德烈耶夫的“复调”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尽相同 ,《沉默》中也没有众多人物来呈现,这部作品的“复调”主要集中在了父亲一个人身上,再通过母亲的反应折射出来。
显而易见,在《沉默》主要的三个人物当中,父亲是最矛盾的一个,他一方面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在女儿去世之后陷入到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另一方面又伪装着坚强,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落魄,并且在妻子面前拒绝承认女儿的***是因为自己的过错。
这种矛盾让父亲内心饱受煎熬,言语和动作上也经常失态,面对着沉默的妻子,他时而谩骂女儿完全是咎由自取,时而状若疯狂地抚摸女儿的遗物,最后在妻子面前嚎啕大哭,哀求妻子原谅自己,但是,妻子的回答永远是可怕的沉默。
“而回答他的是沉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妻子的态度不悲不喜,对丈夫既表现不出愤怒,也表现不出原谅,只是保持着面如死灰的沉默,这种沉默与丈夫歇斯底里的哭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种画面让人不寒而栗。
父亲最终忍受不住沉默带来的痛楚,终于在沉默之后把自己的悲伤爆发了出来,而妻子则陷入了永远的沉默,仿佛和女儿一起走向了灭亡,就如文中最后所说:这双眼睛无声无息,它们沉默着。而且,整个这幢黑洞洞的、凄凉的房子都沉默着。
结语安德烈耶夫的作品经常表现出现实生活中残酷和悲剧的一面,这些在他浓重的笔墨之下显得有些荒诞,这种荒诞感会让作品更加具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直击内心的震撼,在这种震撼过后,也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陷入对生活和世界更深层次的思考。
前排左起为高尔基、安德烈耶夫
安德烈耶夫是悲观的,但是并不绝望,他看似压抑的文字当中暗含着怜悯和关怀,尽管他已经做到了极度无情地克制,但是作品中仍然有着一丝丝难以察觉的温情,鲁迅认为没有一个作家能像安德烈夫一样可以达到灵与肉一致的境地,郑振铎也评价安德烈耶夫是从残酷的悲剧中看到了人道之光,所以鲁迅会在平儿的坟上添上一个花环,如同安德烈一样给苦难带来一丝希望。
或许,安德烈耶夫在自己作品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做是他最恰当的表达:
我永远热爱太阳,但它的光芒对孤独的人却是可怕的,一如深渊之上的灯火。灯越是亮,深渊越显深邃,我的孤独在艳阳下也那么可怖。它无法让我快乐——这个我所深爱的冷酷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