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连美国,兄弟连美国猴
在师爷(一位朋友)的推荐下,四月初我看了一部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电影有三集,加起来足足有四个半小时。这是2013年的老电影,然而我确实没看过。
我看了三天(因为疫情关在家里时间充裕)。这是好电影,绝对的好电影。看完后我同师爷分享,我说《我们的父辈》绝对可以和《兄弟连》相媲美,没有《兄弟连》那么写实的战争画面,但比《兄弟连》更深刻。
我朋友没有看过《兄弟连》。于是我便推荐了这部电视剧,并告诉他是由阿甘(汤姆·汉克斯)导演的(兼编剧)。师爷说他很喜欢汤姆·汉克斯演的电影,决定午后就开始欣赏。然而当天晚上师爷告诉我,所有的视频网站他都查过了,都找不到这部电视剧。奇怪了,《兄弟连》都被禁了吗?没有道理啊……
于是,我从书架里找出了《兄弟连》这本书。我想从原著中寻找当年看片的感觉,顺便找寻一下被所有视频网站下架可能存在的原因。
“Easy Company…Move move move!”
看到“兄弟连”这三个字,这句台词立刻就能从脑海中浮现出来,记忆似乎也回到了近二十年前的大学时光。
我记得很清楚,是我的大学舍友告诉我这部片子的。他说我喜欢看战争片,一定要看《兄弟连》,这才是真正的战争片,并且周围很多同学都在看,也是别的同学推荐他看的。
于是,我们寝室里的人,都疯狂迷恋上了《兄弟连》。这部片子共有十集,每集个把小时。看了以后,不论是去上课,还是去吃饭,亦或是一起去干别的事,我们都会喊起那句经典的台词。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如果问我大学四年的时光,有哪些事情印象深刻?那一定有看大片。如果问我看了哪些大片?《兄弟连》或许可以排第一。
即使毕业后,这部电视剧我仍然看了不下三遍。不过,书倒是头一回看。
其实书看得很快,没几天就翻完了(每天也就看两个小时吧),毕竟非常熟悉了。
首先要肯定的是,电视剧对原著的还原度极高,几乎没有摒除书中任何章节的内容。十个小时的电视剧,确实有足够的时间把这本不算太厚的书完整还原出来。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很多地方也对原著进行了艺术加工。
例如剧中第八集,团部要求E连到河对岸抓几个德国兵回来审问。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让E连的弟兄冒险去执行这种意义不大的任务,温特斯(主角)认为这是一个混蛋差事,一旁的尼克松也表示认同,并强调这不是他的主意……可原著中,明明白白写道,“机会很快就来了,因为团情报股尼克松上尉想抓一些活口来进行审问……”(原著第261页)
又例如剧中第六集,是以医疗兵尤金·罗的视角展开的,尤金·罗还差一点就在战地医院与女护士蕾妮擦出爱情火花。很不幸,蕾妮最终牺牲在了被炮弹击中的战地医院……原著中是有这么一段话,“我只知道如果有士兵因为冒着严寒,在冰天雪地里战斗,在枪林弹雨的旷野和森林里穿梭,应该获得一枚奖章的话,那他一定是我们的卫生员尤金·罗。”(原著第206页)所有人对尤金·罗都是肯定的,但书中没有护士蕾妮这个人物。
还例如剧中第十集,一天晚上格兰特驾车遇见一个醉酒的美国兵杀了两个德国人,格兰特想要上前时,醉酒的美国兵一枪打中其头部后逃跑……原著中那个醉酒的美国兵还打死了一个英国少校和一个英国中士。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例子就不再举了。
若要说读者通过原著能得到哪些剧中没有的信息,大致有两方面:
第一,E连弟兄们的战后生涯。
原著中非常详尽地介绍了E连幸存下来的每个弟兄的战后生涯,这是电视剧不能比的。例如E连的灵魂人物——温特斯少校,在朝鲜战争时期又被重新召回部队,剧中完全没有这个信息。
顺便说一句,《兄弟连》被所有视频网站下架,难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剧中的主角,E连的核心,曾经与我们的志愿军为敌。那应该禁书才对嘛,剧中的确没有这个信息呀。
第二,作者的资料来源。
原著的作者安布罗斯(二战史专家、传记作家),详细说明了他的创作过程以及关于E连的这些资料的来源。这里必须说到韦伯斯特这个人。剧中的韦伯斯特只是个二等兵,并且由于没有参加巴斯托涅战役,归队时还遭到了E连弟兄们的排挤(大家都认为他在医院养伤时间太长,是在逃避战争)。
安布罗斯认为韦伯斯特是个很有见地的观察家,也是个出色的作家。他在战争期间写给父母的书信以及战后所写的长篇回忆录,是极具价值的,也是作者得以完成此书的最重要资料。
有个信息我觉得必须提一下:《兄弟连》出版以及电视剧上演后,温特斯收到了如洪水般的信件,大家想了解更多的故事。于是,温特斯自己又写了一部相关的回忆录。
当然,相信文笔肯定比不上安布罗斯。《兄弟连》的铁杆粉丝们倒是可以去读一下。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优质的通常让你思考为什么,劣质的直接告诉你怎么做。
战友情谊有多么珍贵,战争是如何的残酷,战场上要战胜敌人需要多少坚毅和勇气……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就不想重复了。我想从一些特别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谈一些从原著中获得的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我想说说索贝尔上尉。
看过这部剧的都知道,索贝尔上尉是E连的第一任连长。由于他在训练方面对E连的弟兄们过于严苛,并且还是一个吹毛求疵的人,招致E连上下几乎所有人都很厌恶他。更可怕的是,索贝尔完全没有战斗指挥能力,E连的弟兄们都认为要是上了战场,这个连长会害死他们。于是,整个E连的人都联合起来向辛克团长发难,要求更换他们的连长。尔后,索贝尔被撤换。
不管是剧中,还是书中,E连的很多弟兄虽然讨厌索贝尔,但对索贝尔的训练成果还是认可的。施特罗认为是索贝尔造就了E连,正是索贝尔的严格训练在战场上拯救了许多弟兄的生命。
可是索贝尔的的确确是一个失败者。不但在战时失败,战后的生活同样失败。当然,这点剧中是没有的。
被E连所有的弟兄排挤,让索贝尔的精神受了很深的创伤。即使到了战后,索贝尔依然无法释怀,对E连和他自己的生活颇多抱怨。战友会索贝尔从来不参加;婚后离异;精神状态差到企图***。索贝尔的葬礼十分凄凉,前妻、儿子乃至E连任何弟兄都没出席。
从索贝尔的经历中不难发现,当真是性格决定命运。战前被E连所有弟兄抛弃,这绝对不是因为索贝尔没有战斗指挥能力,而是因为他的个性。能让所有人都讨厌的人,那也真是百年不遇的奇人。
如果索贝尔像温特斯那样,深受弟兄们的爱戴,就算没有战斗指挥能力又有何妨?有温特斯这样指挥能力出众的下属在,E连还是那个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斗志昂扬的E连,索贝尔这个连长也还是王牌连队的连长。晋升之路绝不会被阻断。难道每一位将军都是战斗指挥天才?显然不可能。更多的是靠魅力——人格魅力。
其次是老兵与新兵对战争不同的态度。
不论是剧中,还是书中,都有这样强调:补充到E连的新兵,对于战斗任务的下达普遍兴奋,跃跃欲试想上战场;然而经历过空降诺曼底的老兵们心底里都是不愿意再出战的。
当年看片时我并没有那么深的感悟,如今看书却深以为然。也许是我也老了,也许是我现在更愿意去反思战争,而不是看战争的过程。
E连的弟兄们从厌恶德国人(受战前美国国内宣传影响),到敬佩德国人(战斗中发现德国人的战斗素养非常高),再到了解德国人(与他们最像的竟然就是德国人)。弟兄们不禁反思,他们为什么要来这里打仗?原来平静的生活全部被打乱,大老远跑到这里来,这究竟为了什么?直到他们看到了集中营,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打仗的理由——前来拯救这些犹太人。
战争不但残酷,而且充满偶然性。胡布勒如愿以偿捡到了一把鲁格尔手枪,却因为枪走火后,子弹切断其右大腿主动脉而死。战场上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当然,对于战争的反思,《我们的父辈》就更为深刻了。片中的五个人都因为战争发生了改变。改变值得思考,更考验人性。任何企图发动战争的人,都是人类的罪人。
第三,E连乃至506团甚至是101空降师,真有传说中的那么杰出吗?这得娓娓道来。
E连所在的101空降师,第一次参战即在诺曼底。101师的任务是空降入德占区,占领“犹他海滩”的堤道,阻止德军增援,进而攻取卡朗唐镇。经过五个昼夜的奋战,101空降师完成了此次任务,首战告捷。
101空降师的第二次作战任务,是空投到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这是一次大胆的作战行动,也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然而结果只能用失败去定义。
101空降师的第三次作战任务,是在阿登地区的巴斯托涅。比利时小镇虽然不大,但这是E连乃至101空降师二战期间最艰难的一场战役。在被包围的情况下,101空降师在极端严寒的天气下,挡住了德军五个师的轮番进攻。随后101师与步兵师汇合,清扫阿登地区各个孤立的德军。101空降师在血腥与惨烈之中,完成了此次艰巨的任务。
之后在阿尔萨斯地区阿格诺镇的侦查任务,可以忽略不计,也谈不上成功与失败。攻占希特勒在贝希斯特加登的老巢,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也可以不提。
不管怎么说,凭借诺曼底和巴斯托涅战役,E连所在的101空降师无疑是美军二战期间的精英部队。但不可否认,让101空降师名声大噪的还是两部影视作品——《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这么说,绝对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
打败纳粹德国,到底是美国人的功劳大,还是苏联人的功劳大?这个问题似乎永远有争议。
看看德军的部署就知道了。德军的精锐部队,几乎都在东线。1942年的苏德战争,德军四分之三的陆军兵力和装甲师,都在东线与苏联作战。莫斯科会战受挫后,希特勒又将原本部署在西线的二十四个主力师调到了东线。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其实德国败局已定。更何况,由于对假情报深信不疑,德军西线剩下的精锐部队都在加莱地区。诺曼底地区的德军,徒有虚名。阿登战役时,德军的兵力与物资均已不足。精锐二字,恐怕也是盛名难副。
更何况,希特勒在其自传中明确写有,消灭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才是他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德军精锐都在东线,这是毋庸置疑的。
说这些,我并不是要表明苏联人的功劳更大。虽然美国人1944年才进入欧洲战场,但美国***早在1941年已开始向苏联援助武器与物资。据说二战期间,美国援助苏联的武器物资,是援助我们中国的13倍之多。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或许会战败。
不管怎么说,我都认为101空降师无疑是精英部队,但他们并未遇上真正的德军精锐。
关于《兄弟连》的想法,我的也就这么多了。
整书看完,也还是找不到被视频网站下架的原因就是什么。不过,第十四章末尾有一段话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
“101师没怎么到过后方……他们弄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物品从美国用货船运来之后,在港口负责卸货的营拿走了一部分,负责铁路运输的……卡车司机们……之后师里的军需军官、团里的、营里的军需参谋……前线步兵若能拿到C级干粮和罗利香烟就很幸运了。”(原著第269页)
我终于明白上海人为何饿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