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抽丝「蚕茧抽丝后蚕蛹会死吗」
古代养蚕抽丝的先后顺序,传承六千年丝绸文明,工序复杂超乎想象
古代中国最引以为豪的艺术品便是丝绸与瓷器,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典型的文化图景。有关养蚕抽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可见育蚕抽丝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紧密相连。直到张骞通西域才将这种技术传到国外,但古代中国丝织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垄断性无可比拟,那么养蚕抽丝的古法工序究竟是怎样的呢?
1.养蚕抽丝的第一步便是需要将蚕蛹进行处理,即在不破坏蚕茧的情况下提前杀掉蚕蛹
如果要对活茧进行抽丝,有很多弊端,不但容易污染蚕茧,且若蚕蛹提前破茧,会对丝绸水平造成影响,因此蚕蛹处理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生丝的质量。最早的处理方法十分简单粗暴,便是通过暴晒杀死蚕蛹,这样得到的蚕茧十分雪白干燥。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便是暴晒之后的蚕丝变得干脆,丝的韧性和强度都大大降低,影响了生丝的品质。
后来采用了盐腌法,就是将盐作为隔绝空气的封闭层,在杀死蚕蛹的同时,也吸收了蚕蛹中多余的水分,保持了生丝的韧性和品质。此法的优点是保存了生丝的质性,但操作十分复杂且处理时间比较长,不利于大规模操作。
到了元代出现笼蒸法,此法就是用蒸笼处理蚕茧,在保持合适温度的情况下,不会破坏生丝的构成,但能够迅速杀死蚕蛹,处理较快且便于大规模操作,此法渐成主流。直到晚清才开始出现火力焙茧法和烘茧法,此法需要相当的工业基础进行配合,实质上是笼蒸法的变种。
2.养蚕抽丝的第二步便是缫丝,直接分离茧体中的丝素并将其初步合股
蚕茧的主要成分便是丝素和丝胶,其中丝胶比较溶于水,且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这样剩下来的便是丝素。所以第二步的工序原理便是利用丝素和丝胶水溶性的差异,将蚕茧放置在水中抽出蚕丝的工序。
缫丝实际上是养蚕抽丝中最主要的一个工序,根据对生丝的要求,要将处理过蚕蛹的茧的蚕丝离解,合并制成生丝。之所以要有这个工序,是因为蚕茧只有缫丝才能够厘清蚕丝的头绪,进而发挥丝用的价值。同时,由于单个茧的蚕丝强力比较低,无法进行织造,只有将多个蚕丝合成丝束才能够有足够强的韧性,这是进行织造的条件。
缫丝需要在沸水中进行,但是温度的控制十分重要,古人对此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操作方法,从而保证蚕丝的质量。最初缫丝中的抽丝和蚕丝合股为先后两道工序,后来经过发展之后,两道工序直接合并,在元代之后已经十分成熟,从相关考古文献中可以发现,当时不但有手摇缫车还有脚踏缫车。
3.养蚕抽丝的第三步为生丝归拢,主要分为络丝、并丝、整经三道小工序
将蚕丝抽出合股之后,还需要经过一个重要的工序即生丝归拢,才能够用于织造。其中络丝主要是将抽出的蚕丝转到相应的圆形工具上,此工艺相当于现代纺纱技术中的络筒工艺,此工艺主要是改善蚕丝的品质,消除上面的瑕疵,减少断头,提高织造品的质量。
并丝是在络丝之后的工序,主要是将两根及两根以上的生丝合并成一股线,这样的加工过程可以是有捻的,也可以是无捻的,此工艺的在东汉的画像砖上可以看到,此工艺一直传承2000多年,在明末的天工开物图中还能见到。
整经是养蚕抽丝中的最后一道工艺,主要将一定数目的经纱按照相应规定的长度和官渡平行卷绕到卷经轴上的过程,主要是使得各根经纱张力相等,在卷经轴上分布均匀。
概而言之,古人养蚕抽丝的先后顺序为:
其一,育蚕灭茧,先民最先使用活茧抽丝,但效果不佳,且容易破茧,后来采用盐腌法、暴晒法、笼蒸法灭茧,以笼蒸法最为普遍;
其二,破茧缫丝,此工序分为抽丝、合股两道小工序,蚕茧成分为丝素和丝胶,通过缫丝才能溶解丝胶,厘清蚕丝头绪,并将其合股;
其三,生丝归拢,此工序分为络丝、并丝、整经三个部分,为养蚕抽丝最后一道工序,主要将抽出的蚕丝初步加工为丝线,用于织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