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文化,江西历史文化名人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关于中国内陆省份的发展问题,既是江西、也是全国的热点话题。作者姚亚平的《漂浮的内陆——话说江西水文化》一书以水文化作为切入点,以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探讨了江西这个内陆省份的人文地理特点和历史发展规律,在万年尺、千年尺、百年尺的大历史视野中,探讨了江西的历史辉煌、近代悲凉,以及现代复兴和未来的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于大家了解江西、了解中部、了解中国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该书作者姚亚平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2年)。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文学学士(1982年)、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文学硕士(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2000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2003年)。曾在中央党校、***行政学院、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新西兰***学院等学校进修培训。几十年来,从高校到省直机关、地方党委,再到省人大、省委、省政协机关,长期从事教育、文化、宣传思想理论研究和行政实践工作。
据了解,本书分为“江西的空间地理”“江西的历史发展”“江西这些人”“江西省会南昌城”“南门北港说两城”“内陆文明与江西文化”等章节,以水和水文化为切入口,以问题导向的形式生动讲述江西的山水格局、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爬梳整理江西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多角度呈现江西历史的辉煌与落寞,真实还原江西的文化特点与历史面貌,展示江西人的文化性格与文化自信,引申出江西作为内陆省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看山水地理之绚丽文章
悟历史文化之发展规律
本书是一部述说江西山水地理、历史文化的书,力图通过述说江西全省和各城、各镇的山水格局、地理特点、文化遗存、文物古迹和历史变迁,来揭示其历史的发展轨迹、行进曲线以及历史规律。
坚持目击道存,做到书面资料、馆藏文物与地面实物相对照
本书注重山河地理,全书的第一章“江西的空间地理”专讲江西“山江湖”的地理格局,各章节讲各地城镇时,也注重江西山水之特点,名胜之古迹,城市之形态,历史之掌故,人物之故事,特别注重对世界遗产地、国保省保单位、历史古迹的介绍。注重山河地理,首先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水是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地理载体与物质基础,历史就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一定空间里的依次展开。从山川地理说起,从历史传统说来,而不是从名词概念出发,不是从感情抒发入手,这样,就把本书的观点、研究置放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
注重山河地理,也是出自感情。我是江西人,生于斯,长于斯,几十年来,结合工作,在江西各地跑动,跑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熟悉这片山水,也热爱这片山水,于是也研究这片山水,研究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基本省情。
注重山河地理,还是传播方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此来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的魅力,帮助大家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掌握江西历史文化。
坚持大历史观,三把尺子看江西,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究出规律性
本书提出用“三把尺子看江西”,即用万年、千年、百年这三个时间尺度来观察江西的历史发展。第一把尺子是万年尺。即从1.2万年前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的“原始聚落”,到4500年前古樟树地区的樊城堆、筑卫城、吴城、大洋洲青铜器等遗存的“方国都邑”,这持续了一万年。文明的曙光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照亮了江西大地。
第二把尺子是千年尺。本书把从古樟树地区遗址文化以来的四千多年,分成四个“一千年”:
第一个千年,从四千年前左右到三千年前,叫“方国都邑期”,持续了一千年。有祭祀,有城墙,人类的组织形式复杂了。
第二个千年,从三千年前的“周武王分封”到两千年前的战国结束,也是西周、东周两周800年加上战国之后几十年,近一千年。在这一千年里,长江以南的地区被分为越国、吴国、楚国,而江西处在吴国、越国、楚国之间,可称为“吴头楚尾期”。
第三个千年,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到隋唐的一千年,叫江西发展的“爬坡酝酿期”。
第四个千年,从718年张九龄开通大庾岭驿道到1840年的清鸦片战争,这一千多年叫“历史辉煌期”,尤其是宋、元、明三个朝代,是江西历史发展的辉煌期。
第三把尺子是“百年尺”。
一是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江西近代史的“百年沉沦期”。
二是“两个一百年”,即1921—2021年、1949—2049年的民族复兴的“两个百年再起航期”。这是中国现代史的聚光灯的照射地,江西终于又开始了百年再起航。
坚持问题导向,探究出历史的机理
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强调科学探索。本书想通过对历史事件与问题的探讨来解释原因,探索规律,从而获得现代启迪。因此,介绍知识,就不是掉书袋;谈论问题,就不是发牢骚,而是用自己的观点把读者带入思考,特别是工作思考,从而用唯物主义观点,用新发展理念去看待历史,看待江西。一部水文化,一部江西史。以水和水文化为切入口,来说江西的山水格局、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本书想从江西这个区域的话题,提出一个普遍的思考:内陆省份、内陆地区怎么办,内陆地区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后来的困境在哪里,现在的出路在哪里?
江西,作为内陆地区,为什么能有千年的辉煌,又为什么会有百年的沉寂?如果能描述这样的现象,回答这样的问题,那么,其他内陆省份也有自己的荣光,也有自己的沉寂。对这些内陆省份、内陆地区是荣光,还是沉寂?我们不是给它贴标签,行,还是不行?好,还是不好?而是要讲出一个历史规律,揭示后面的原因。
坚持时代高度,从时代前沿来思考问题,开辟未来,做好当下
本书力图站在时代前沿,来观察、思考江西的发展。本书要有一个大视野,跳出江西看江西,站在全国看江西,纵观历史看江西,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来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在策划、讨论此书出版的时候,我们把本书的题目定为《漂浮的内陆》。主要考虑是:
1.江西是一个内陆省份,探讨内陆省份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具有特别的意义。
2.“漂浮”跟水有关,江西人择水而居,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当然,在河运改海运、水运改铁运的转折年代,江西也因水而落;现在,江西又在因水而起,将来还将因水而进。因此,探讨江西历史发展的轨迹、规律,意义很现实。
3.本书写的是“内陆”这块土地,而这块土地却是“漂浮”的、流动的、漾动的、有灵性的,有故事的,有意象的,有历史、有未来的。
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相统一
本书系统梳理江西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介绍江西省情,提炼内陆省份的特点,有新材料,也有从新视角、用新方法去看旧材料。本书坚持科学性。要有学术功底,史料做扎实、翔实,数据准确,事实清楚,但不掉书袋,不卖弄知识。比如,括注年份,不采用通行的“汉高帝五年(前202)”,而用“前202年(汉高帝五年)”,这样,更符合当代青年人的阅读习惯。
本书讲究知识性。我们应该学点地理,读点历史,了解国情,了解省情,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胸襟,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工作水平和精神境界。既要以史资政、修身励志,更要从中发现真理、明确方向、坚定道路、汲取力量,去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
本书看重可读性。本书配上一些图片,不仅是在风格上求得图文相配,而是目击道存,看图说话,现场解说,以干部、群众、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讲述江西。当然,图片的来源加了括注,以示不敢掠美。我自己拍摄的,则没有署名。
鸣谢
本人长期在江西地方工作,本书也是本人的工作体会和研究心得。这些年来,在各地***中心组、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全省政协委员学习日、全省高等院校等各种场合讲过《江西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有些章节在《江西日报》《江西政协报》上发表过,与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进行过交流,接受过他们的检验。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曾到全省各地调研,还曾邀请全省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出版工作者进行过多次会议讨论,获益良多。
在本书出版之际,要感谢全省给本人考察、调研、讨论、研讨提供过帮助的各级领导、各位专家教授、各地的文化研究人员,还要感谢朱英培等先生慨然提供照片,要感谢江西高校出版社的陈彩云、蔡卫红、余国顺、张小凤以及江西高校出版社的其他各位老师,也要感谢本书策划编辑詹斌同志和特约编辑姚继舜博士。(本文有删节)
作者:姚亚平
来源:江西中新网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汪晨云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