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草原(红原大草原几月份去好)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蒋桂花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川西北草地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这里气候寒冷湿润,水草丰茂。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川西北草地历经艰险,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经典。
红军走过的草地主要包括今四川省阿坝州的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4个县以及甘肃省甘南州的玛曲县和青海省的班玛县等处。这些地方过去都属于边陲重镇松潘管辖,所以红军走过的草地又称之为松潘草地,昔日的松潘草地就是我们常说的川西北草地。
红军走过的若尔盖草地。
红军三大主力分别在1935年、1936年的夏秋季节走过川西北草地,有的部队三过草地,红军最早走过的草地在今天的哪里?
自红四方面军1935年5月上旬突破土门封锁线进入岷江流域后不久,红一、红四方面军两大主力在小金夹金山下胜利会师。届时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源源不断地先后涌进雪山草地。粮食危机凸显,粮食安全的防线几近崩溃。
红军必须走出雪山区域,南进的路被国民党川军逐渐堵死。两河口会议上,红军高层将领通盘考虑后确定北上,随即中国工农红军军事革命委员会于6月28日作出了松潘战役部署,规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兵分左、中、右三路,向松潘(今阿坝州松潘县)及其西北地区前进。29日,拟定《松潘战役计划》,北上成为红军前进的大方向。当时较为具体的大致方位是北上甘南,还不是陕北。北上首先要进入甘肃南部,松潘辖区的重要通道是敌我双方争夺的关键。
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的红二师师长陈光所在部是实施《松潘战役计划》的探路者,他们拟从卓克基(今阿坝州马尔康境内)绕道草地去攻打松潘古城。这支部队最早进入草地作战,作战的区域便是红军最早走过的草地,这片草地的名称叫壤口(今红原县壤口乡)、龙日坝草地(今红原县刷经寺镇境内),也是雪山向草地的过度地带。壤口又分为上、中、下三壤口,解放前属于索磨土司的势力范围,康猫寺是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红原壤口的草原花海。
1935年6月30日,为探明从卓克基方向攻打松潘古城的道路,红一方面军红二师师长陈光、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奉命率领4个营的兵力及师直属队共800多人,由卓克基向北前往壤口一带侦察前进。壤口一带的山林周边全是草地,当时,红军领导人都没有到过高原,显然还没有预料到过草地的具体困难。
红军穿越的草地。
7月1日,师长陈光率部抵达鹧鹕山北坡下的马塘,再沿马塘河北行至中壤口草地一带(今红原刷经寺镇北大约30公里左右),准备寻觅通过草地的道路时,在壤口、龙日坝一带遭遇数千藏骑兵的袭击。红军损失惨重,师长陈光右臂负伤,并陷入断粮困境,被迫退回马塘。师长陈光在《从卓克基到巴西》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饿着肚子执行这一个探险任务”“出发两日行程中遭骑兵万余当道不前”“不战就饿死”红六团在这次草地探路中几近解体,过草地后取消了番号。红二师在长征中作为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部队,一路斩关夺隘,无往不胜,但在过草地之初大伤元气,月余后过草地时只好启用红四团作为先导。
红原龙日坝草地。
壤口地段与龙日坝相连,是红原大草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年这里荒无人烟,气候寒冷,无任何粮食补给。据当时的亲历者红军战士邓飞后来回忆:
“因龙日坝与敌骑兵遭遇战的失利,红军因缺粮而带来的严重恶果以及对草地情况的日渐清楚,使中央迅速而果断地调整了战略部署,终止了《松潘战役计划》的执行,转而指挥北上主力部队取道黑水,直趋毛尔盖。”
壤口、龙日坝草地一战使红军决策层很快意识到了攻打松潘的艰难和走出雪域高原的迫切需要。在壤口、龙日坝草地与反动藏骑兵的首战,也是红军战士第一次与他们作战。
北上途中分布有大片草地,预计还将会有很多次与反动藏骑兵作战的过程,而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从来没有相关作战的经历。为了应对草地上彪悍的反动藏骑兵、增强克敌信心,根据红二师陈光率部与反动藏骑兵作战的经验教训,中革军委于1935年8月6日颁发了《关于对敌人骑兵作战的指示》。中央红军中的文艺战士陆定一、李伯钊还根据骑兵作战特点创作了《打骑兵歌》。这首歌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曲调铿锵有力。歌曲迅速在部队推广普及,帮助即将过草地的战士们克服惧怕打反动藏骑兵的心理,激励红军指战员们勇敢地同敌人的骑兵作战的斗志!
可见,长征时期这首《打骑兵歌》是红军最早过草地(壤口、龙日坝草地)时与反动藏骑兵作战的产物。随后,陆定一、李伯钊合写的这首《打骑兵歌》逐渐在军中传唱,成为红军在长征途中战士们最爱唱的歌曲之一。
红原查真梁子分水岭(摄影 杨文明)
作者简介
作者蒋桂花,中共党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人,曾任若尔盖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若尔盖县史志办主任,雪山草地党史资深研究者、阿坝长征干部学院特聘教师。
中国军网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