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赫鲁晓夫(邓是中国的赫鲁晓夫)
邓小平的大名,就算放在整个世界上,那也能够留下极深的烙印。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他能够将占据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带入世界经济体系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贡献,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也将中国重新拉回了正确的道路上。
人们时常都会怀念起两位伟人:一位是毛主席,他让全体人民站了起来;另一位就是邓小平,他让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再也不用过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了。
邓小平能下定决心搞改革***,就代表着在这么多年的革命历程中,他的思想始终都是紧跟时代的,这才能在复出以后,把过去的很多障碍抹平,带领中国走向了新的奋斗之路。
所以,不少外国***的记者都喜欢采访这位伟人,这些记者当中,当然少不了一些敌视我们***的人。
如果他们没有要刻意抹黑中国的意思,邓小平在回答的过程中也会以诚相待,认真回答记者的提问;如果这些记者有意想要针对中国,那么邓小平的回答也绝对会让对方瞠目结舌。
曾有一位西方记者刁难邓小平,称其为中国赫鲁晓夫,邓小平笑着说了什么?
邓小平留下的宝贵“外交遗产”这位伟大的领导人,曾经有8次都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且成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为数不多的“年度风云人物”。
你或许要说哪个小国的总统上位过程有多么惊心动魄,又或许是哪个大国的领导人拥有多大的权力,但这些在这个世界上都不缺,这个世界上最能吸引所有人注意力的人物应该是:处于转折点上的人。
更何况,这次改革,背后站着是十亿人民,对于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来说,一个小小的政策都有可能让***发生巨大变化,更不要说这种关系到所有人未来的大改革了。
所以,《时代》周刊曾经解释了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走进了中国。
那么改革***,就不能早几年?或者晚几年?
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可是在那个节骨眼上,中国正好走到那一步了,在第一代领导人的努力下,中国成功和美国实现了初步交流,1979年中美就正式建交了,邓小平也在这个关键节点亲自访美。
此举已经在向世界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号:世界的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为什么?
因为冷战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未来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大力发展经济不是不可以,一旦爆发战争,经济是最容易被摧毁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在为战争作准备。
到了邓小平的时代,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如果未来有战争发生,只会是局部的摩擦,大规模的战争似乎在短期内并没有太大希望了,能够把整个世界搅乱的***,都拥有了核武器,这种两败俱伤没有赢家的战争,又有谁愿意打呢?
此前中国的外交,是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站稳脚跟,找到朋友,新生的中国需要大家的认可。那么邓小平接手后的中国,需要的是发展的空间,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当然,邓小平也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在涉及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和主权问题上,要寸步不让。”
特别是访美的几天,几乎全球都在关注着邓小平的动向。
事实也在一点点地证明当初选择的正确性,如今我们***已经常年跃居为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也在国际社会上承担起了越来越大的责任。
现在看上去,似乎一切都是顺风顺水,我们***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某些发达***上百年来取得的成就,不过真要回到那个年代去看,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不知道石头会不会松,也不知道河水的深浅。
所以在八十年代后的那些年里,邓小平不仅仅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看看发展的路究竟该怎么继续走下去,还要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为目标与各种各样的***元首或者记者见面,邓小平的生平实在是太过于传奇了。
因此一些媒体不单单会问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还会问到一些关于邓小平个人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合,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某些事情的分寸把握还是有区别的,就有这么一次,记者问的话让全场都鸦雀无声,没想到还是让邓小平巧妙的化解了。
机智幽默的外交瞬间,是智慧的沉淀邓小平在与卡特总统见面的时候,便表现出了坦率的性格,卡特曾多次表达出了对于这位领导人的喜爱,他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邓小平,说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说话还算数,不用担心彼此之间产生误会。”
特别是访美的几天,几乎全球都在关注着邓小平的动向。
那段时期,也被誉为是中美两国的蜜月期,当时一位美国记者向邓小平发出了提问:“中美两国这种蜜月期会有什么危险呢?”
这位记者知道,中国和美国之间运用的本来就是不同的制度,这个提问角度也是相当的刁钻,想看看邓小平怎么看待中美之间的真正关系,试想一下,如果后期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能回升到正常交流的程度,那么和美国之间会不会再次破裂呢?
但是邓小平在第一时间就诙谐的回答说:“我看不到危险。”
其实,这句话的背后是邓小平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究竟能不能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关系?在那个时候,我们只是勇敢地往前迈了一步。
在那几天的访美进程中,邓小平同样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和美国在那个时候相处还是在世界的关注下,而且那一阵中国正准备对越自卫反击,而邓小平却能在短短的几天内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的游刃有余。
当然,大部分的记者的问题还不至于过于刁钻,让人下不来台,接下来这位记者,经常让各国政要都下不来台,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
法拉奇
1929年出生的她,从小就有着叛逆的性格,曾经盟军轰炸佛罗伦萨的时候,只有十几岁的法拉奇躲在一个箱子里失声痛哭,父亲看到后,将她揪了出来,狠狠的扇了一巴掌。从这件事以后,她再也没有哭过。
后来,她成功成为了一名的记者,并且凭借着自己犀利的语言和文笔脱颖而出,采访过世界上很多政要,经常保持着一种咄咄逼人的状态,很多想看别国领导人笑话的人都说:“去喊法拉奇采访。”
该来的,总归要来的。
在1980年的时候,法拉奇成功得到了人民大会堂的入场券,并且能够提问邓小平几个问题,这也是刚从美国回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所以邓小平在美国留下的形象,还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中。
没想到法拉奇的第一个问题并没有问邓小平的事,反而问邓小平关于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像的事情,邓小平抿了一口茶,非常严肃的回答:“从我们中国人的感情来说,我们想永远把他当做党和***的缔造者来纪念。”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法拉奇没有做好功课,中国的国情和西方完全不一样,西方总统下任或者新总统上台,几乎都会相互指责。而我国能正视上个领导人的功绩与不足,并作出妥善的评价。
没想到,在法拉奇第二次对邓小平进行访谈的过程中,问出了一个让整个会客厅都凝固的问题:“西方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
能产生这样的对比,是西方人典型的偏见,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邓小平听到了这个问题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开怀大笑,慢慢说道:“你们说我像谁都行,不过我和赫鲁晓夫倒是很熟,认识了有十来年年了吧,但把我比作他显然是愚蠢的。”
这种回答,不仅正面解决了问题,还从侧面说明:中国永远不会出现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
这次长达四个小时的访谈,让参会的不少人都捏了一把汗,法拉奇问了这么多的问题,回到***后马上就开始忙了起来看,整理采访的稿件,她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还说:“邓小平没有丝毫的回避,他身上始终都保持着一种亲切感和幽默感。”
当时,美国著名的《华盛顿邮报》还报道了双方的访谈部分内容,美国这么一报道,邓小平再一次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对于正在改革***的中国来说,绝对是有好处的,想让世界了解我们的***,就先从领导人开始吧!
正是有了智慧的邓小平,我们***的改革***才能走得如此顺利,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且成功让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