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墓在哪里(真正的武侯墓在哪里)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武侯墓,也就是诸葛亮墓,卧龙先生曾被蜀后主刘禅封为武侯,所以他的墓葬称为武侯墓。自古以来唯一“官方认可”的诸葛亮“真身”墓就是这座武侯墓,位于陕西汉中勉县城南的定军山下,诸葛亮去世前曾立下遗嘱,自己死后要葬在定军山,此后历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祭祀诸葛亮,也都以勉县武侯墓为主,因为全国各地有多座武侯墓,比如诸葛亮去世的陕西五丈原就有他的衣冠冢。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定军山下的武侯墓也是一座衣冠冢,那么,真正的诸葛亮墓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谁也不知道!到目前为止,关于诸葛亮真身葬于何处,还是未解之谜,历史上既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也没有现代的考古发现来证明确切位置。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代盗墓盛行,所以达官显贵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会想尽办法预防盗墓。薄葬就是一种方法,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崇尚薄葬,曾留下“殓以时服,无葬金银”的遗言,墓中不陪葬金银珠宝,盗墓者自然就没有想法了,当然诸葛亮要求薄葬不是为了预防盗墓者,而是他一生坚持的“布衣”身份。
然而,诸葛亮“非同常人”,他生前最强大的对手司马懿一直盯着呢!司马懿感兴趣的不是财宝,而是诸葛亮的兵书和谋略,据说诸葛亮著有专门对付司马懿的书籍,死后就放进了他的棺椁中。所以,假如让司马懿知道了诸葛亮的墓葬位置,他必定会想办法找兵书。后主刘禅是极为尊敬诸葛亮的,当然不希望看到武侯墓被盗扰,必定会采取一些防盗措施,比如派人看守。事实上,勉县武侯墓一千七百多年来从来没有盗墓者“光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让后世无不仰慕,摸金校尉也都望而却步。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在关中的五丈原和司马懿隔着渭河对峙数月,始终无计可施,积劳成疾而病逝。传说诸葛亮生前遗言,由四人抬着他的棺椁向南走,绳断之地就是下葬之处。不过,抬棺椁的四个人走了四天以后,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就用刀割断绳子,就地埋葬了诸葛亮,回成都向刘禅复命,刘禅可不傻,看到刀割的绳子后大怒,杀了抬棺的四人。
这一杀不要紧,世间再没人知道诸葛亮葬在哪里了!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四个人抬着沉重的棺椁,由五丈原向南,很快就进入秦岭了,往汉中勉县是古蜀道之一的褒斜道,都是山路,而且古代的路况和今天没法比,这条蜀道以栈道为主,所以四天时间是走不了多远的,更不可能到达二百多公里外的定军山。所以可以推测,他们四人埋葬诸葛亮的地点很有可能是在秦岭北麓的郿县(今陕西眉县)或太白县境内。
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诸葛亮的真身去向成为千古之谜,刘禅后来下旨在定军山下为诸葛亮修建了这座武侯墓。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就是说早期的诸葛亮墓是没有坟冢的,这也是为了防盗。后来人们为了更加虔诚地纪念诸葛亮,在墓址上起了坟冢,周围遍植松柏,修建庙宇建筑。武侯墓的历史从陵园的古树名木就能看出来,墓区屹立着数百棵直插云霄的古柏,仅植于三国时期,树龄超过1700年的就有二十多棵,据说以前有五十四棵,象征诸葛亮人生的五十四年,此后历代不断增植松柏等名木,形成了一大片古树林,清幽肃穆。
武侯墓最著名的古树是位于墓冢后方的两株古桂,称“汉桂”,树干直径超过一米,树高近二十米,枝繁叶茂,每年八月桂花盛开时十里飘香。据传这两株桂树是诸葛亮去世后所栽,就像两名护卫,看守着武侯墓一千七百多年,被后世称为“护墓双桂”,也称“双桂流芬”。
武侯墓所在的地方风水极佳,周围岗峦起伏,山环水抱,八条小溪分隔出了九条山岗,墓前上岗三层,由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形成眠弓形,古人称为“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如游龙,至墓后形成新月半里,传说是墓的正脉。
陵园区占地三百六十多亩,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两代所建的一所三院组成的大庙,共有古建筑七十余间,周围建有红色垣墙,陵园大门内外最醒目的就是一片汉柏古松,苍劲挺拔,清幽古朴。
大门外是一面庄严肃穆的影壁,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1295年),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重建,硬山壁顶,中间镶嵌两块方形汉白玉,上面雕刻“忠武”二字,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成就帝业,恪尽职守,文治武功令后世敬仰,去世后受封谥号“忠武侯”。
进入陵园,第一座院落是大殿院,院中保存着历代石刻和古碑,内容主要是歌颂诸葛亮功绩的诗词和复修墓庙的记文。大殿中央的神龛上端坐着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鹤氅、方据,神态庄严,左右是关兴和张苞立像,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侍左右。
大殿后面就是诸葛亮墓冢,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意。墓冢呈覆斗形,高约六米。墓冢周围是汉白玉石雕护栏,栏板上浮雕三十五幅图案,为诸葛亮平生所成就伟业的画面,墓冢圆周长六十米。
墓冢前有一座四角揽顶式亭子,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号曰“墓亭”,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年(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健所立的“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碑;另一通为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雍正皇帝的十七弟爱新觉罗 · 胤礼)立的“汉诸葛武侯之墓”碑,两通古碑都保存完好。
诸葛亮一生以重振汉室基业为己任,廉洁奉公,来时一介布衣,去时两袖清风,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高风亮节受万世尊崇。就像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认错态度好者,虽重必释。”
正因如此,武侯墓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里从未受到盗墓者惊扰。至于是真身墓还是衣冠冢,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行者老张
【作者简介】:行者老张,摩旅爱好者,当代徐霞客,用脚步丈量地球,随时分享旅途见闻。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