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2022年03月27日 16:36:28 情感 40 投稿:用户投稿

1983年,河南濮阳一个名叫北街村的小村落里,三间大瓦房正式落户,这是属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老人耕耘半生,终于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好了大房子。但村里人都知道,这个老人其实早就可以住进大房子里了,只是一直把机会让给其它人。老人是个退伍老兵,战争结束之后,他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在别的地方做官发财,而是选择回到土生土长的河南老家种田务农。村民们对老人评价非常高,都对他很是感谢,因为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也见过世面头脑灵活,经常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在带领整个村庄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间来到2011年的一天,一个大人物来到老人家里,对这位为家乡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退伍老兵进行了深切慰问。令这个大人物没有想到的是,走进老人的瓦房,他会发现一个巨大的惊喜,而正是这个“惊喜”,也让这个老人家的另一层身份展露在世人的面前!

2011年新年伊始,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主人家正悠闲地坐在院中休息。这是一位已经年过八旬的老翁,不过现在他仍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这时候,村里的乡亲领着几个人走进来。面对来访的人们,老人家并没有多少惊讶。身为一名退役的抗战老兵,这些年以来家里时不时就有人来采访慰问,自己早就习惯了。不过老人不知道,这次的来人身份可是非比寻常,正是当时的河南省高级领导干部卢展工。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卢展工慰问老人

卢展工没有言明自己的身份,只是亲切地和老人拉着家常。聊天的过程中,卢展工看到墙上有一幅年轻军人的画像。画像纸张泛黄,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了,上边是个穿着少尉军装的年轻人,目视前方,神情温柔而坚毅。经过询问,画像上的主人公正是面前的老人。当然,最吸引他注意的,是画像上老人胸前挂着的众多军功章。

卢展工感到非常的震惊,这军功章看起来数目不少,连忙问老人这些军功章现在还保存着吗,自己是否可以看看。老人一时间有些愣神,因为这幅画像挂在家里墙上已将很多年了,即使这几年慰问的人很多,也很少有人问起关于上边军功章的事情。不过思索片刻之后,老人还是想起了什么,拄着拐杖站起身来,转身走进西边的厢房,从柜子深处拿出一个包裹得紧紧的、已经有些泛黄的小布包,递给卢展工。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李文祥和他的画像

接过小布包,卢展工小心翼翼地打开,仔细观看辨别之后,他大喜过望,激动地说:“了不得啊,这可了不得,您真是***的英雄!”。周围人见领导如此喜形于色,连忙凑近一看,只见不起眼的布包里琳琅满目,除了画像上的一枚枚军功章,还有众多的奖状和荣誉证书。一番观摩之后,他们更是在其中一张奖状的背后,发现了具体的军功记录,上边写着:……一贯作战英勇,机动灵活,济南、淮海、平潭战役表现突出,共立下:一等军功一次,二等军功一次,特等军功一次,在此嘉奖……

这个老人到底是什么人?这样一位为***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人物,为什么会回到落后贫穷的家乡,做一位默默无闻的种田老农?这些军功章代表了老人参加过哪些战役,而他从军时候所获得的这些赫赫战功,当地的有关部门怎么没有一个人知道?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老兵李文祥,揭秘他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李文祥布包里的军功章和奖状

军队生涯

李文祥于1925年出生,老家正是上边说过的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小时候家里条件也很是一般,更加不幸的是,在他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这对于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补贴家用,李文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到处做工,吃了不少的苦头,也早早地就体会到了生活带给普通人的艰辛。

1947年,解放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军将士拼命作战,为取得最后的胜利,不畏黄河的湍急水流,用血肉之躯强渡天险。当时有个渡口就在李文祥的家乡附近。那个时候老百姓都知道了共产党是人民的军队,解放军是在帮助全中国的劳苦大众,只有解放军胜利了,穷人才有真正的活路,所以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加入到了前线的战争之中。李文祥也有着这样的认识,那年他22岁,风华正茂,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军,成为解放军的一员,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解放军炸城墙

1948年的9月16日,我军重点画出了那些急需攻克的大城市,解放济南的战役拉开了帷幕,这里有着敌人的重兵把守,任务非常的艰巨。当时李文祥所在的部队也参与到了济南战役里,主要的战斗任务是拿下济南外城西面的城门永镇门。

永镇门虽然在西边,却是济南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敌人也非常重视,知道解放军肯定会对这边进行攻击,所以进行了十分严密的防御部署:不只是加固了城墙,在城门楼上和城墙脚下的堡垒里设置火力点,还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道火力网,位于城墙中间修建的隐蔽三角射击室。

敌人布下这样的天罗地网,永镇门攻克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解放军将士没有被困难吓倒。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我军决定组建攻城爆破小队,采用爆破城墙的方式,攻下眼前这道难关。李文祥也报名参加了爆破队。小队的任务非常危险,但李文祥并不在乎,对于他来说,既然选择了当兵,上阵杀敌总要有牺牲,他早就已将做好了“捐躯赴国难”的心理准备。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济南战役

城墙非常的坚固,我军战士接连不断地进行了多达七次的爆破工作,也只是在上边炸开了一道算不上多大的口子。战况逐渐激烈,解放军这边的伤亡越来越多,可炸开的豁口不足一人高,并不能让我军战士顺利地进入城内。面对这危急的局面,爆破队队长做出了决定,打算派出敢死队进行突破。只见队长大喊道:“谁是共产党员,跟我来!”话音刚落,包括李文祥在内的一排战士都纷纷站了起来,想要跟着队长前去。

不过这时候的李文祥还没有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因此看到他也站了出来,想要加入敢死队,队长没有同意,大声说道:“李文祥,你不是党员,赶紧回去!”李文祥却不管不顾,眼看其它出列的战友们被一一挑走,他心急如焚,赶忙对队长说道:“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打仗可是一把好手,这时候能打胜仗才是最重要的!”情况危急,队长也就这样被他说服了。

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李文祥和战友们怀抱必胜的信念,一左一右地推着装满炸药的手推车,直直地朝着目标里的城墙冲去。艰难地躲避着来自前方的层层火力攻击,李文祥一行人还算顺利地把手上300多斤的炸药运送到了永镇门脚下,推倒炸药,设置好导火索点燃,他们训练有素地撤离。之后伴随着一声巨响,炸药被成功引爆,之前牢不可破的城墙被这次300斤的炸药炸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见此情景,解放军战士立即一拥而上,从炸开的口子攻进济南城,发动新一轮的冲锋。

因为这次在爆破队的突出贡献,李文祥被部队授予了二等军功,一枚军功章纳入手中。不过,济南战役的这枚军功章只是个开始,李文祥的战斗生涯仍在继续。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淮海战役徐州战场

1948年的11月6日,抗战史上大名鼎鼎的淮海战役正式开始。李文祥跟随部队前往了徐州,在那里开始实施作战计划。

解放军在徐州修建了防御工事,但驻守在当地的国民党部队装备全面,不仅弹药充足,更是配备了不少的坦克。重型武器坦克一出动,我军阵地伤亡不少。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办法,那时候的李文祥经过多年的战场磨练,俨然成为了部队里的“打坦克能手”。因着以前炸城墙的经历,他吸取经验琢磨出一个办法,尝试着在战场上匍匐前进,把炸药包或者手榴弹绑炸药包,塞到敌军坦克的履带下面。坦克行走笨重,里边的人看不到底下,靠着这个办法,李文祥带领着战友们多次出击,成功牵制和炸掉了敌方20多辆坦克。

1948年的最后一个月,国民党军队将领杜聿明带领自己的部队在鲁楼地区进行突围,李文祥所在的部队对其进行阻击。战争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敌人为了能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顺利撤离,倾巢出动,飞机大炮统统都使上了,我方军队拼死抵抗,伤亡惨重,但是为了最后的胜利,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没有让敌军踏过阵地防线一步。因为我军的死守,杜聿明以及他所率领的部队最终是没有能够成功突围,被及时赶到的解放军援军绞杀在了包围圈里。战斗结束,援军清点人数,这才发现,李文祥之前所在的联队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其它的人已经全部牺牲。阵地上到处是熟悉战友的尸体,李文祥悲痛欲绝又下定决心为他们报仇。之后李文祥并入其它的部队,又参与了永城陈官庄围歼战,这次更是英勇作战,一个人消灭敌军30多人。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解放军战时在阵地作战

毫不夸张地说,在淮海战役进行期间,李文祥都像是自己之前所想的那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舍身亡死地奋战在阵地的第一线。因为他的英勇表现,部队不仅授予他特等军功,还提拔他做了副班长,之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升他为班长。

而淮海战役结束之后,李文祥仍旧继续着他的军旅生涯,也继续书着他的赫赫战功。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还有之后的平潭岛战役,他哪一个都没有落下,功勋也在累计着:征战上海再一次立下一等军功,福州战役结束之后被中央颁发特等人民功臣的奖章证书、平潭岛一战后被战友和上级领导称赞为“战斗模范”……

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李文祥都在部队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没有停下一刻为祖国献身的步伐,到1955年,他已将身披少尉军衔,升任成了副连长。不过到了下一年,也就是1956年,因为新中国已经实现了***的安定和平,大批的部队战士开始复员转业,这里边也包括当时已经从军9年的李文祥。

部队转业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士兵退役

李文祥有官职在身,又获得过不少的军功和荣誉,部队也想给这样的英雄一个妥善的安置,就让他以干部身份转业,去了当时发展比较好的大城市福建三明。就这样,李文祥成了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设工程公司的一名保卫科工作干事,每个月可以领到***下发的66元工资。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一笔不少的收入了。那一年李文祥年仅32岁。

***稳定了,民众的生活在一步步往好的方向发展,李文祥也这样回归了平静生活。按道理来说他算是个干部,部队的安排也是非常不错的,他每天在保卫科坐着就行,风吹不着,雨淋不湿。可李文祥是个坐不住的人,他在部队奔波惯了,有些不习惯每天坐在办公室工作的节奏,于是开始四处找事情做,哪里需要就主动去帮忙,哪里有什么问题就自告奋勇去解决,也不求回报。就这样,在短短几年,他跑遍了福建的各个营房驻地,除了自己所在的城市三明,其它的厦门、永安、南安等,都遍布他的足迹。

当然年纪也不小了,又不是脑袋别在枪口上打仗的时候,即使是不停地四处奔波,李文祥也准备成家了。因为李文祥当时条件不错,所以介绍的人其实很多,但他只有两个要求:思想进步,能吃苦。就这样,李文祥挑中了福建姑娘陈宝珍。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优秀的品质,陈宝珍跟着李文祥,走完了下半生的甘与苦。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李文祥和妻子陈宝珍

不过,如果一直是按照现在所讲到的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文章开头所呈现的画面又是怎么回事呢?毕竟现在看起来,李文祥应该是一个一直拿着高工资的干部人员,在大城市和自己的妻子儿女过着悠闲的生活,可能年轻时候是经常跑动,但到了年纪就会光荣退休。可故事的开头我们已将说过,李文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南,不仅成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更是在八几年才盖好属于自己的瓦房。他要是一直留在福建,可能早就住上楼房了。这之间发生了什么呢?

回乡支农

原来那时候,***开始号召干部工人支援农村,上山下乡。但从拿固定工资的***干部,舍弃一切变成一个农民,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大家都不想去。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生产大队在田地里的大锅饭

而李文祥着实是个真心为国为民的实在人,就像当年打仗时候一样,李文祥又一次积极踊跃地去单位报了名,准备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带领家乡的老百姓脱离贫穷落后的现状。

其实当年的政策规定里边,像李文祥这样的退伍军人并不在支援乡下的行列,更不用说他劳苦功高,刚刚在福建成家立业。大家都敬重他,纷纷劝他放弃念头,好好的和自己的福建妻子在这边过下去,不要带着人家回北方去挨饿受冻。领导也找李文祥谈话,感谢他的表率带头,却也劝他不要真的热血上头。

可李文祥是真的做好打算了,他和妻子商议过之后,趁领导不在,自己偷偷地在回乡支援农村的申请书上签了字,摁了鲜红的手印。结果已定,李文祥带着妻子返回河南家乡,这一年,李文祥37岁。临走前,他把自己的军功章和奖章打包在一个小布包里,交给妻子,并且对妻子约法三章到:“从现在开始,我就只是一个回乡种地的农民了,从此以后,不要提我过去立的功,不要向组织提任何的要求。不要给***添一丁点的麻烦。”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种地的农民

不过回来的不是时候,那时候秋收已经过去,村里的粮食刚刚分完,生产大队这家匀一点,那家挤一点,才给千里迢迢回来的夫妻两凑出了30斤小麦,6斤的绿豆,划给他们3分大的土地。这就是李文祥两口子在两家全部的“启动基金”了。李文祥又用剩下的积蓄买了一些粮食和家里用的。因为他的家人在战争时期都已经去世,两口子也没有房子,只能住进了村里的旧庙。

很快冬天就来了,李文祥的妻子陈宝珍是南方人,从没有体会过北方的寒冷,破庙里四处漏风,她被冻得瑟瑟发抖。下雪之后严寒更甚,陈宝珍受不住了,跟李文祥说:“要不找领导们说说咱们的难处,先帮着弄些材料,把房子盖起来”。看着妻子受冻,李文祥很是心疼,但还是没有同意,强调说不能违背“约法三章”,不能向组织提要求,不能给***添麻烦,坚持一下就好了。

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几年。这二十几年里,李文祥一直在认真思索着,怎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家乡,实现脱贫致富。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李文祥与妻子

李文祥的家乡地处河南省范县,这一片地方靠近黄河,每年黄河泛滥的时候,田地的粮食都会被淹,长期的内涝又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产量不高,每亩只能产一两百斤小麦。粮食不能丰收,当地的农民挣不下钱,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挨饿受冻。

李文祥查阅了很多资料,也看到了当时中央在介绍水稻的种植方法,探查了家乡的地形,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北街村在河流的背面,刚好还是个洼地,正好适合种水稻。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村民这个消息,却碰了一鼻子灰。因为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他们是北方人,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种小麦,没人种过水稻。现在小麦是长得不怎么样,可这也是一家人赖以生存的根本,贸然改成种水稻,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而且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稻田,这里虽然有黄河水,却并没有通到地里。

面对着乡亲们的质疑和摆在面前的水源问题,李文祥没有退缩,他决定自己先来做这个尝试。李文祥找了其它有想法的村民一起组成“稻改队”,先解决水源问题。他们在村子附近的黄河滩上搭起了简陋的帐篷,打算抢在春耕之前修一道引水渠。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村民修引水渠

赶工40多天,水渠终于在最后的时间内修好了,李文祥又开始马不停蹄地插秧,因为不能耽误了春耕的时节。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劳作着,李文祥的双脚被稻田的水泡得浮肿。

皇天不负有心人,时光飞逝,终于到了秋收的季节,在全村人的注视下,李文祥的水稻田开始验收了,结果没有让他失望,原本这些田地种小麦只能产一两百斤,现在种水稻,每亩产量可以达到四百多斤,这还只是第一年的试种!丰收的场景就摆在眼前,村民这下信了李文祥的话,第二年都开始改种水稻。

之后的岁月里,李文祥被推选为生产大队队长和村里的领导主任,开始带着大家尝试种西瓜、改良现有的粮食种类,开发相关农产品。更是贯彻落实“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修建多条对外的道路。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村民种植水稻

北街村发展的红红火火起来,李文祥却是又开始了低调生活,每一次村里要了解个人情况,对于以前的荣誉和现在家里的情况,他都一字不提,以致于直到83年,自己又攒够盖房子的钱,才和妻子儿女住进了大瓦房,而关于他之前的那些丰功伟绩,当地的有关部门更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是李文祥的一生,前半生战功赫赫,后半生带领村民务农脱贫。这次卢展工探望他之后,迅速向上边做出了汇报,中央电视台来给李文祥老人做了专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纷纷转载。一时之间,李文祥名声大振,但对于这种情况,老人却很是后悔,直言:“早知道不给你看那个布包了,净给***添麻烦!”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

李文祥

小编有话说:

每一次提起老兵,除了他们当年的贡献,更可贵的都是他们现在不图回报,甘于默默奉献的精神。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再波澜壮阔的经历都是过去,再举重若轻的壮举都是应当的,都是他们为祖国应尽的义务。但是,现在的我们应该明白,没有谁应该做什么,这都是老兵们的无悔付出。

视频链接:约法三章不提功勋,回乡务农50载,8旬老汉一布包惊动省委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
tags:

关于我们

主题百科知识栏目每天分享日常生活小知识,互联为资讯,IT科技百科,家常知识科普等,旨在让大家快乐生活,开心学习,主题百科为您分享!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帝国主题之家 版权所有 TXT地图 | XML地图 | HTML地图 深圳市南山区海象营销策划工作室 备案号:粤ICP备2020139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