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彩还是风采(风采还是风彩的意思)
我这人五音不全,不会唱歌,不过并不影响我喜欢听歌。在成长的岁月里,总有一些歌曲契合自己的情感与心声,入脑走心,成为回响一生的旋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的起步,一批校园歌曲兴起,通过收音机的电波,传唱大江南北。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王洁实、谢莉斯演唱的《校园的早晨》:“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泼、优美动听。多年后我才了解,诗人高枫在辽宁大学晨练时,看到了校园内的晨读景象,触发他写下歌词,后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迅速唱响全国,受到不同年龄段听众的喜爱,包括我在内的懵懂小学生。
同时期的流行歌曲还有成方圆演唱的《童年》:“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这首歌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张艾嘉演唱,后由成方圆自弹自唱,因朗朗上口的旋律、切中童心的歌词而风靡一时。
1983年,我家购买了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正赶上省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这是***最早一批为我们熟知的电视剧集,深受欢迎。该剧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由该剧武术指导徐小明以粤语演唱,旋律雄壮激昂,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迅速响彻大江南北。上初中的我与很多人一样,迷上了这部电视剧,也爱上了它的主题曲。以至于很多年后,在一些大型晚会上听到***明星演唱这首歌曲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当年家中小小厅堂里左邻右舍挤在一起观看《霍元甲》的场面。
纵观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歌曲具备广为传唱的要素不外乎三个:一是热播影视剧的主题歌或插曲;二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歌星演唱的歌曲;三是歌星演唱专辑的主打歌。电影《少林寺》插曲《牧羊曲》、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徐良《血染的风采》、毛阿敏《思念》、李玲玉《粉红的回忆》、费翔《故乡的云》、齐秦《大约在冬季》、邓丽君《甜蜜蜜》等歌曲,概莫能外。这些歌曲的特点就在于没有华丽的辞藻,直接将感情融入歌词之中抒发出来,颇具魅力,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经典作品,也成为我的听觉记忆。
进入九十年代,音像制作行业开始多元化发展,不断推出新生代歌手,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港台歌星也纷纷开始在大城市开起了个人演唱会。同时,还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MTV(音乐电视),随之而来的卡拉OK也逐渐普及。这一切,使得我们的歌坛高速发展,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1994年,由李春波作词、谱曲、演唱的《一封家书》横空出世。“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不要让我放心不下/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好了/就写到这吧/此致/敬礼……”歌词触动了不少在外游子的心,一时大火。 当时年轻的李春波在广州打拼,特别想家之时提笔给父母写下了这封信,写到动情之处痛哭流涕,便创造性地把这封信谱写成歌曲,用简单朴实的书信语言唱出了在外游子对父母的真挚情感。当时的我已投身行伍,“独在异乡为异客”。虽说军人四海为家,但对故乡的留恋、对父母的思念是所有游子共同的情感,《一封家书》恰好击中了我内心中最柔软的部位,以至我百听不厌。
九十年代,我喜欢的歌曲还有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片尾曲和主题歌《历史的天空》《好汉歌》,林子祥《男儿当自强》、吴奇隆《祝你一路顺风》、老狼《同桌的你》等,不一而足。那是我满怀豪情勇闯天涯的年龄段,单纯的日子里轻轻飘来的旋律,总有这样的故事和那样的希望。
进入新世纪,偶像歌手层出不穷,流行金曲不计其数,甚至所谓的“神曲”也接二连三此起彼伏,乐坛的星空绚丽多彩。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让我入心入脑嵌入记忆的歌曲并不多,记忆比较深刻的有刘欢与莎拉·布莱曼合唱的奥运会歌曲《我和你》,刘德华在2015年央视春晚上演唱的《回家的路》,等等。
听歌,听的不仅是旋律,还有情感、心境。人至中年,兴趣点和欣赏口味与年轻人自然有所不同。如今我听得最多的,还是那些老歌。歌声流淌,余音绕梁。每一个音符下,都掩藏着一段前尘往事和如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