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药(丸药大全)
从今年11月5日起,我们开设“绝活亮出来”全媒体报道专栏,伴着悠扬古朴的木洞山歌、栩栩如生的木板年画……我们从成千上百项本土非遗绝技中精选了八项与读者和网友共赏,他们在重庆这片热土上孕育、生根、传承,承载着巴山渝水的匠人匠心。
截至今日,这一专栏将暂告一段落。
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绽放在台上,底蕴在台下;一针一线、一器一物,千年技艺,手手相传。巴渝大地上非遗的传承,历久弥新,世代相传。
——编者
在南岸区江龙路桐君阁制药厂车间,一条条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物料加工、真空传送、机器人打包……各工序一气呵成,不产尘、生产高效。***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殷树荣一双眼睛犹如“雷达”,时刻监控着产品质量。一粒粒黑珍珠般的药丸,他只需手一捏、嘴一咀,即知药丸含水分多少、溶解时限多长,与***仪器检测数据偏差微小。
“丸药,是桐君阁的起家本领,质量不能出丝毫问题。”殷树荣说。
丸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中药剂型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药以医为用,医以药著名。重庆的地理环境造就丰富的动、植、矿物药材资源,又因长江水道汇聚了云贵川藏道地药材,而闻名医药商邦。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注释大黄曰:“蜀以锦纹者佳”。
“桐君阁正是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发展起来的。”殷树荣称,1908年巴县人许健安在渝中区太平门鱼市口(现渝中区解放东路270号)新建大药房。因仰慕中药鼻祖“桐君”仁德医术,将药房命名为“桐君阁熟药房”,实行“前门开店,后门制药”的作坊式生产经营,桐君阁由此诞生。
其后,桐君阁人一直尊崇“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由天知”的堂训,选料认真,制作精细,包装讲究。尤其是生产的丸药,具有奇、秀、绝的特点,不但丸剂的剂型齐全,有水蜜丸、大蜜丸、微丸、浓缩丸、泛丸等,外观也十分漂亮,各色药丸中,粉红如霞、乌黑发亮、淡黄如金、洁白如珍珠。最奇的是微丸,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每克微丸平均能达到550粒。故民间称道:“熊长泰的痧药(眼药),伍舒芳的膏药,桐君阁的丸药,壶中春的丹药。”产品不仅行销川渝,还远销日韩欧美及南洋。
抗战时期,桐君阁不但未停产,还积极参与防空灭火和救治伤员。因而“老牌桐君阁,精制中成药”的美誉广为流传。
创办人许健安的高徒陈锡章更被药界誉为“药王”。之后,陈锡章将技艺传授给药师毛辑熙等人。上世纪末,桐君阁陆续招聘了一大批中药学***的大专毕业生,如李显伟、张少正、刘伟霞、殷树荣等人,由此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得到不断传承和弘扬。
“不过,丸剂制作精细,对制作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涵盖选材、净制、切制、配料、碾粉、筛粉、混粉、起母、打丸、选丸等20多道工序,制作时间长、要求高、难度大,不同技术水平的人做出的丸剂,从外观到质量都可能截然不同。”殷树荣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纯手工制作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市场需求,需要运用现代化、自动化的制药设备及工艺。
殷树荣说,一般而言,药粉越细吸收得越好,手工研磨、打粉的细腻程度不如机器制作。过去,所有的工序都由人来加工和控制,质量水准会存在一定差异,而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加之规范科学的工艺技术质量标准,药品质量就不存在差别。
“不论采用何种工艺,不论是手工还是机械,本质上来讲是要保证药品质量,促进药效发挥。从这个角度来看,医药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对于丸剂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医药工业时代,高质量的设备是药品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殷树荣表示,目前,桐君阁生产的丸剂产品共80个,包括还少丹、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一粒止痛丸等。
殷树荣表示,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与时代同行,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一步讲好中医药故事,是每一个中医药人和传承人的应尽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