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的近义词(真切的近义词是什么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知识汇总
句子句型转换:缩句
一.缩句。
(一)什么是缩句 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缩句要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也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
例: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缩句)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参考答案)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缩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
如: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经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小麻雀拍打着翅膀。”就知道这句话是写小麻雀。
缩句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正确。
如: “六·一”节前夕,宁宁光荣地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称号。 这句话一经缩句成为:“宁宁被评为称号。”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是错的,”被评为称号”词语搭配不当。
(二)如何缩句
1、抓住主干来缩简。
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写句子。一般是找名词和动词。 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这句话就是讲“什么”——“铁球”(名词),“怎么样?”——“落下来”(动词)。因此,这句话就可以缩写为“铁球落下来。”
2、“的”前修饰都删去。 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 这句话中 “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美丽的”可删去。这句话缩写为“蝴蝶飞走了。”
3、“地”前限制要删去。 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这句话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它要删去。 这句话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
4、“得”后补充说明也删去 如“小明着急得没办法。” 这句话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它也要删去。这句话缩写为“小明着急。”
5、数量词语要删去。 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 这句话中,“一座”这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可删去。这句话缩写为“罗丹塑了女像。”
6、删掉“在……中(里、下)”。“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例如: 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进步。 这句话中,“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是用来强调在怎样的条件下“我们”才取得进步,可以删掉。应缩短成:我们取得了进步。
7、保留“不、无、没有”等否定词。若不保留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如: 1.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
2.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如果把“没有”或“不”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我相信鬼话”,和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就大错特错了。应缩写成:1.我没有找到包。 2.我不相信鬼话。
8、保留“着、了、过”。若不保留则有可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大家一起登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城。 应缩写成:大家登上了长城。
9、保留“啊、吗、呀、呢”等语气词。 如:昨天晚上下的这场大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应缩写成:这场大雨真是及时雨啊!
10、“把”、“被”字句要保留“把+受事体”、“被+受事体”的内容 如:美丽的琥珀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卷到岸边。 应缩写成:琥珀被大海卷到岸边。
注意: 缩句要求,句子缩写后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缩写后仍然是通顺的句子。 当然,在缩句中,我们不应硬套方法进行缩句,而要在理解句子原意的基础上,合情合理进行缩句。 如: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滑倒。 若不细心理解句子原意的话,就可能会缩成“小演员滑倒”,而原句的意思是“差点儿”滑倒,并没有真的“滑倒”。在这里,“差点儿”虽是修饰成分,但不能去掉,因此,正确缩句应是:小演员差点儿滑倒。 如:老人们喜欢到湖边的树阴下去钓鱼。 有的句子带有双谓语,也就是有两个动词,双谓语在缩句时应保留。如果压缩成“老人们喜欢钓鱼。”或“老人们去钓鱼。”这两个句子都没有正确理解句子原意,忽视了双谓语。正确缩句应是:老人们喜欢去钓鱼。
修改病句(一)成分残缺1 、句子缺少了主要成份。
[例1: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例2:她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
2 、句子中多了一些词语造成成份残缺。
[例1: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例2: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用词不当1 、用错了近义词。[例:红军长征时期的生活非常艰巨。]
2 、用错了关联词。
[例:因为我喜欢养花,而且养了许多花。] 注意:常考的关联词有:既……又……、不是……而是…、不但(不仅)……而且……、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虽然……但是……、尽管……可是……、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如果……就……、即使……也……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
(三)搭配不当1.句中主要成份不搭配。[例: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常见的词语正确搭配:提高水平,发挥水平,发扬传统,改正错误,改善生活质量,响应号召,获得称号,生活艰苦,任务艰巨等)
2.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不搭配。[例:路的两旁站满了数万名人群。]
3.一个词语和两个词语搭配,其中一个搭配,另一个不搭配。[例:星期天,我在家里写了一篇文章和一幅图画。]
4.关联词搭配错误[例:既然下雨,我也不出去玩了。]
(四)词序颠倒 1.主动者和被动者颠倒。[例: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2.先后发生的几件事颠倒。[例:气象小组的同学记录并收听了天气预报。](常见的正确词语顺序:收听并记录、讨论并通过、洗劫并烧毁)3.修饰限制的词语用错了对象。[例:在回家的路上,他唱起心情舒畅的歌。]
(五)重复累赘
1.句子中用了相同意思的几个词语。[例: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2.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中的字意思重复。[例:松树屹立在陡峭的险峰上。]3.句子中用了没有必要用的词语。[例:那个三条边的三角形画好了。]
(六)指代不明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1.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例: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2.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例: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这里。]
(七)前后矛盾
1.句子的主要意思前后矛盾。[例:这个养猪场养的猪不少于 500 头左右。]2.修饰限制的词语与中心词相矛盾。[例:今年春天的这场秋雨下得真不是时候。]
(八)归类不当
1.不是同一类的词语放在一起当作同一类的;[例:《中国少年报》和《读者杂志》这两种报纸我都爱看。]2.范围大小不同的词放在一起。[例: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和稻子成熟了。]3.分类标准不一样的词放在一起。[例:参加这次劳动的有工人、农民和青年等。](九)不符事理
[例 1 :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例 2 :这明月高悬、繁星满天的夜空真美。] 课文内容
【第一单元】
1.《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他原名舒庆春,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2.《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 ,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3.《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6.《花之歌》是黎巴嫩的著名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集《组歌》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第二单元】
1.《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狼牙山五壮士》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的转移,引敌上山,顽强歼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
3.《开国大典》写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新中国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历时两个半小时,场面非常壮观,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欣喜之情。4.《灯光》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第三单元】
1.《竹节人》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2.《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对“(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激发我们了解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3.《故宫博物院》由(四)篇材料组成,有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全景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有关于(太和门被烧)的故事,以及来自官方网站的(游览须知)和(平面示意图)。这些材料中,既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提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四单元】 1.《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最后他与儿子不幸遇难,赞扬了这位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2.《穷人》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
3.《在柏林》构思精巧,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阅读理解
【记叙文阅读】
【情节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解题思路:(1)根据已知答案确定答题范围,(2)根据已知答案进行仿写。(3)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如果已知答案是文中原词,那么我们也要去文章中抓住关键词语来进行概括。2.概括心理解题思路:(1)抓住关键词,确定它在文中哪些段落出现的,根据题目中的空格,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出人物的心理变化。(2)通过事件去分析心理,专注于文本中人物描写的句子,特别要抓住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3)仔细审题,答案概括出来后,要认真检查所概括的词语是不是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
3.分析情节的作用: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解题思路:(1)明确情节的位置及所写内容。(2)分析此内容与其他情节、标题、主旨等的关系(3)分析其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线索作用。答题步骤:情节+作用……情节在文中描绘了……,突出了……
【赏析句子类题型】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3、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例句1:“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4、抓描写方法 描写方法,是作者用来塑造人物,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方法,不同情景下的描写方法可以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不同的情感。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方法和环境描写方法。(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2)注意景物描写对烘托表现人物的作用 ①渲染…… 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感情);烘托人物……的形象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暗示主题 ④帮助塑造人物性格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赏析句子表述方式:
1、抓角度(词语、修辞、含义、手法、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
【人物形象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题的提问方式人物形象分析题在考试中十分常见,出题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2.结合划线句子,可知XXX有何性格特点/优秀品质;3.你对文中的XXX有何评价。
二、人物形象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针对有些考生读得懂文章却答不对题、拿不到分的问题,我们总结出了一个“稳、准、狠”而且节省时间,适于在考试中运用的方法——关键词定位解题法。
(一)何为关键词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我们自己来写作一篇文章,该如何描写人物呢?可以着手的方面有五个: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这样,我们就知道,解读文章同样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着手。因此,我们的解题方法的第一步,即为明确答题的角度应为以上五个方面。
(二)以关键词定位,回归文本找出五个关键词——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并分别标记出来 2、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中心思想理解】概括中心思想(写作意图)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在阅读中,能概括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必备的语文素养。
概括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是要有:
⑴ 分析题目,理解图意。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就可运用分析课题找中心的方法概括出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奋斗中建立了伟大友谊的中心思想。
⑵ ⑵抓住重点句,理解图意。 重点句就是某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某一意义段的中心句。按照它所处的位置,一般有三种: ①中心句在句首。后面的语句都是围绕着前面这个中心句来描写的,这叫做总-分。 ②中心句在末尾。也就是前面是分述,最后一句话是对前面的总结,这个叫做 分-总 ③中心句在中间,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少。
⑶ ⑶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意图。 先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地。 《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⑷ (4)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中心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例如:《登山》一文就能从列宁的语言描写“我们应该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句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⑸ (5)从抒情部分找中心 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例如《一夜的工作》,作者记叙了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写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又如《海上日出》中:“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些抒情句就是课文的中心句了。
⑹ (6)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例如,《白杨》一课,我们就可以从课文的“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一段议论部分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⑺ (7)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 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 例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均出现了三次。这个反复部分一般就是中心句。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通常有两部分组成,即:通过什么内容,反映什么思想感情。 概括主要内容常用的词语有:“描述了......”“刻画了......”“通过......” 等等概括思想意义常用的词语有:“表现了......”“说明了......” “表达了......”“歌颂了......” “赞扬了......” “揭露了......”“鞭挞 了......” 等等
【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结构上根据具体情况说一下。*插叙的作用:(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5)突出主题。(6)为下文作铺垫。(7)突出中心思想。
【文章段落作用题】:
1、结构上:(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内容上:开篇点题 、气氛渲染、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等等。
3、写法上: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说明文阅读】
一 、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或阐事理为主要内容,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向读者传授相关知识的文章。说明文范围比较广泛,如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等均属说明文。
二、说明文三特点: 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三、说明文的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为: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指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等。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语言》。
四 、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1) 空间 顺序(从 上 到下,从里到 外 ,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等)。eg:《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2) 逻辑 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3) 时间 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等)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五、说明文的中心句:*说明文的中心句有全文的中心句和自然段的中心句之分。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全文或整个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六:说明文的方法及作用:
①.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②. 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如:.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③. 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④.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⑤. 打比方 :(在记叙文中叫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⑥. 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如:石拱桥就是用石头做拱圈的一种桥梁。
⑦. 列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 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如:.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注意: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下定义要求完整,而 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 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如: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⑩. 引资料 (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例如: .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七、说明文的常考重点题型: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