铨(铨怎么读)
銓貫(铨贯),◆編排連綴。○[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然[仲瑗]博古,而銓貫有敘。○[長虞]識治,而屬辭枝繁。”○[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章奏書牘之文,咸通暢明達,雖屬詞枝繁,然銓貫有序。”
銓次(铨次),◆1.謂選授官職的次序。○《晉書‧羊琇傳》:“選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盡銓次之理。”○[明][張鳳翼]《紅拂記‧楊公完偶》:“今日何銓次,新官與舊官。”◆2.謂編排次序。○[唐][杜甫]《<八哀詩>序》:“八公後存歿,遂不銓次焉。”○[朱鶴齡]注:“詩序末句,言不以存歿之前後為次第也。”○[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二:“隨其所問,信筆便書,不復銓次。”○[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前史所述[魏][晉]諸家書目,條流僅學,銓次靡詳。”◆3.次序。○[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摺:“我這府裏祗候幾曾閑,差撥無銓次,從今後無倒斷嗟呀怨咨。”
無銓次(无铨次),◆不論順序。○[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摺:“我這府裏祗候幾曾閑,差撥無銓次,從今後無倒斷嗟呀怨咨。”
銓筦(铨筦),◆見“銓管”。
觀銓,◆观察铨量。○《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上:“吾欲往試,觀銓其道。”
引銓,◆铨引。引荐选拔。○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鄭愔爲吏部侍郎掌選,贓污狼藉。引銓有選人繫百錢於靴帶上,愔問其故,答曰:‘當今之選,非錢不行。’”又卷六:“曾選,于陸元方下引銓。”
春銓(春铨),◆[唐][宋]時文武官蔭授子弟、宗子蔭補者的禮部考試。按例於每年三月上旬舉行,故稱。○《宋史‧選舉志三》:“[紹熙]二年,命今歲春銓太史局試,應三全通,一粗通合格者並特收取,時局生多闕故也。”○[宋][陸游]《送子遹》詩自注:“初欲赴春銓,以兄弟皆出故輟行。”參閱[宋][吳自牧]《夢粱錄‧蔭補未仕官人赴銓》。
典銓(典铨),◆主持選用官吏。○[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中:“先公典銓日,﹝[蔡迨]﹞以文卷來訪。”
釘銓(钉铨),◆訂銓。謂訂正謬誤,評量斟酌。
赴銓(赴铨),◆指前往吏部聽候銓選。○[宋][陸游]《傅正議墓志銘》:“赴銓,得通判[南劍州]而歸。”○《金史‧宣宗紀上》:“詔[河]南、[陝西]鎮防軍應廕及納粟補官者,當役如舊,俟事定乃聽赴銓。”參見“赴選”。
衡銓(衡铨),◆銓衡,銓選。○[清][趙翼]《送劉石庵相公還朝》詩:“由來才大小,可預定衡銓。”
候銓(候铨),◆聽侯選授官職。○《聊齋志异‧青梅》:“適有[王進士]者,方候銓於家。”
監銓(监铨),◆監察銓選。○[元][虞集]《知昭州秦公神道碑》:“後五年,行臺治書侍御史[裴公][道源]監銓[廣西],外選舉公知[昭州]。”
平銓(平铨),◆比較評量。○[元][袁裒][袁桷]《東湖聯句》:“登臨難婉戀,想像費平銓。”
評銓(评铨),◆評議衡量。○[元][袁桷]《餞王參議以風帆目力短江空歲年晚為韻》之九:“淒涼塵土姿,朗鑒勞評銓。相親耿無語,相期欲忘年。”
銓別(铨别),◆衡量鑒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是以括囊雜體,功在銓別。”
銓柄(铨柄),◆選拔、任用、考核官吏的職權。○[明][李贄]《忠節名臣‧黃公》:“其後勢成,銓柄在己。”
銓補(铨补),◆選補官職。○《北齊書‧文宣帝紀》:“其國子學生亦仰依舊銓補,服膺師說,研習《禮經》。”○《資治通鑒‧晉簡文帝咸安元年》:“新政俟才,官速銓補。”○《清史稿‧兵志六》:“銀米有稽,銓補有章,訓練有規。”
銓部(铨部),◆主管選拔官吏的部門。○[唐]代文官由吏部銓選,武職由兵部銓選。○[宋]初吏部銓選官員,僅限州縣官及幕。文官少卿、監以上中書主之,京朝官由審官院主之;武官刺史、副率以上內職由樞密院主之。至[明]代,文歸吏部,武歸兵部。歷代吏部職掌甚重,故常以“銓部”指吏部。○[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下:“銓部類出見次,士大夫樂從遠宦。”○《宋史‧選舉志四》:“在朝廷則當量人才,在銓部則宜守成法。”○[清][陳夢雷]《絕交書》:“誤指不孝曾為偽學士,殊為駭然,而銓部無據呈代題之例。”○[梁啟超]《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後世慮選人之請托、銓部之徇私也,於是[崔亮][裴光庭]定為年勞資格之法。”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下》、《宋史‧選舉志四》、《明史‧選舉志三》。
銓採(铨采),◆選拔搜尋。○《魏書‧高祖紀下》:“將有賢人湛德,高士凝棲,雖加銓採,未能招致。”
銓曹(铨曹),◆1.主管選拔官員的部門。○[唐][包湑]《會昌解頤錄‧麴思明》:“銓曹往例,各合得一官,或薦他人亦得。”○《宋史‧岳雲傳》:“﹝[岳雲]﹞功在第一,[飛]不言。逾年,銓曹辯之,始遷武翼郎。”○[清][李漁]《蜃中樓‧點差》:“漫勞烏府臺前客,屈作銓曹部下人。”◆2.借指主管選拔官員之長官。○《明史‧顧鼎臣傳》:“兵部主事[馬承學]恃[鼎臣]有聯,自詭必得銓曹,臣故抑[承學]而用[崑]。”
銓臣(铨臣),◆掌握考核、選拔人才之權的臣僚。○[明][袁宏道]《送觀察侯公序》:“今諫官憂釜鬲,銓臣憂滯薪,卿寺具瞻仰屋而已。”○[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太宰推內閣》:“比有旨再推閣臣,則銓臣為政,[陸]於會推疏中列堪任者數人,以己名居首,俱人望也。”
銓除(铨除),◆猶選授。○[元][柯丹丘]《荊釵記‧傳魚》:“鄉關久別應多慮,幸登高第得銓除。”○《明史‧楊漣傳》:“使吏部不得專銓除,言官不敢司封駁。”
銓第(铨第),◆審查官吏的資歷和勞績,確定其級別與職位。○[明][王鏊]《震澤長語‧官制》:“光祿勳銓第郎吏,出為它官,以補員缺。”
銓定(铨定),◆衡量評定。○[孫中山]《建國大綱》:“凡候選及任命官員,無論中央與地方,皆須經中央考試銓定資格者乃可。”
銓度(铨度),◆衡量測度。○《國語‧吳語》:“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銓度天下之眾寡。”○[韋昭]注:“銓,稱也。”○《孫子‧謀攻》“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唐][杜牧]注:“謂將無權智,不能銓度軍士,各任所長。”
銓法(铨法),◆選拔、任用官吏的條例。○《新唐書‧選舉志下》:“初,銓法簡而任重。”○[宋][葉適]《寶謨閣待制中書舍人陳公墓志銘》:“朝廷難以銓法持之,遂授太學錄。”○《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官司文籍散佚,無所稽考,議者以為銓法最為急務。”
銓格(铨格),◆見“銓試格”。
銓貢(铨贡),◆選拔推薦。○《新唐書‧逆臣傳下‧黃巢》:“露表告將入關,因詆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銓貢失才。”
銓管(铨管),◆亦作“銓筦”。◆1.對人才進行品量和管理。○《晉書‧阮放傳》:“遷吏部郎,在銓管之任,甚其稱績。”○[唐中宗][趙皇后]等《景龍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萊宮御大明殿會吐蕃騎馬之戲因重為柏梁體聯句》:“當熊讓輦愧前芳,再司銓筦恩可忘。”○[宋][司馬光]《送田校理知晉州》詩:“銓筦萃賢豪,夫君主劇曹。”◆2.指掌管選拔人才的職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其在銓管也,用僕為京兆掾。”○[宋][歐陽修]《與韓忠獻王書》:“見日,便乞[蒲][同]。朝旨俾留,遂領銓筦。”
銓覈(铨核),◆評量考核。○[唐][劉知幾]《史通‧鑒識》:“斯則物有恒準,而鑒無定識,欲求銓覈得中,其唯千載一遇乎!”[唐][元稹]《授韓皋尚書左僕射制》:“日者銓覈群才,兼榮揆務,頗煩倫擬,有異優崇。”○[明][宋濂]《擬誥命起結文》:“使野無遺賢,萬邦咸寧,則銓覈之任得矣。”
銓衡(铨衡),◆1.衡量輕重的器具。○《淮南子‧齊俗訓》:“夫挈輕重不失銖兩,聖人弗用,而縣之乎銓衡。”○[劉文典]集解:“《群書治要》引,銓作權。”○[晉][葛洪]《抱樸子‧審舉》:“夫銓衡不平則輕重錯謬,斗斛不正則少多混亂。”○[唐][白居易]《革吏部之弊策》:“妍蚩者不能欺於藻鏡,錙銖者不敢詐於銓衡。”◆2.品鑒衡量。○[晉][葛洪]《抱樸子‧尚博》:“德行為有事,優劣易見,文章微妙,其體雖識,夫易見者粗也,難識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難一焉。”○[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魏文帝]﹞惟‘西北有浮雲’十餘首,殊美贍可翫,始見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群彥,對揚厥弟者耶?”[宋][司馬光]《和伯鎮再入館》:“銓衡時進對,戶牖日相親。”○[王闓運]《桂陽陳侍郎行狀》:“故每遇時賢,銓衡輕重,無足失。”◆3.考核、選拔(人才)。○《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夫官才用人,國之柄也,故銓衡專於臺閣,上之分也。”○《隋書‧高祖紀上》:“公水鏡人倫,銓衡庶職,能官流詠,遺賢必舉。”○[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摺:“小官擢用良才,銓衡人物,褒貶必當。”◆4.指主管選拔官吏的職位。亦指主管選拔官吏的部門之長。○《晉書‧良吏傳‧吳隱之》:“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資治通鑒‧晉哀帝興寧二年》:“辟召非其人者,悉降爵為侯,自今國官皆委之銓衡。”○[胡三省]注:“銓衡,謂吏部尚書也。”○[明][張煌言]《徐允岩詩序》:“我[明]選舉既行,薦辟遂廢。一命必由銓衡,三事莫敢幕置。”○[清][獨逸窩退士]《笑笑錄‧凍豬肉》:“[姜晦]為吏部侍郎,眼不識字,手不解書,濫掌銓衡。”
銓簡(铨简),◆評量選拔。○《三國志‧吳志‧孫登傳》:“是歲,立[登]為太子,選置師傅,銓簡秀士,以為賓友。”○《北史‧拓拔澄傳》:“及車駕自[代]北巡,留[澄]銓簡舊臣。”○《宋史‧真宗紀一》:“丙午,許群臣著述詣閤獻,令兩制銓簡。”
銓鏡(铨镜),◆評選鑒別。○[南朝][梁][王筠]《為第六叔讓重除吏部尚書表》:“然後可以銓鏡流品,平均衡石。”○《北史‧郭祚傳》:“是時[孝文]銳意典禮,兼銓鏡九流。”○[唐][元稹]《韓皋吏部尚書趙宗儒太常卿制》:“夫銓鏡萬品,不無倦勤。”
銓考(铨考),◆考核選拔。○《宋史‧蘇頌傳》:“今[定]不由銓考,擢授朝列;不緣御史,薦寘憲臺。”
銓括(铨括),◆謂選拔和統領官吏。○[晉][孫綽]《司空庾永碑》:“雖名器未及,而任盡臣道,正身提衡,銓括百揆。”
銓歷(铨历),◆指有關選任官吏事項的簿書。○《新唐書‧選舉志下》:“其後[李敬玄]為少常伯,委事於員外郎[張仁禕]。○[仁禕]又造姓歷,改狀樣、銓歷等程式,而銓總之法密矣。”
銓量(铨量),◆衡量。○《爾雅‧釋言》“坎律,銓也”[晉][郭璞]注:“《易》坎卦主法,法律皆所以銓量輕重。”○[宋][黃庭堅]《再答明略》詩之二:“[廖侯]言如不出口,銓量古今膽如斗。”○《金史‧孟浩傳》:“既典選,善銓量人物,分別賢否。”
銓錄(铨录),◆銓選錄用。○《新唐書‧劉祥道傳》:“悉集吏部調,至萬員,[林甫]隨才銓錄,咸以為宜,論者方[隋][高孝基]。”
銓擬(铨拟),◆謂選拔人才並擬定官職。○《金史‧完顏守貞傳》:“陛下即位,復立是科,朝廷寬大,放及百數,誠恐積久不勝銓擬。”
銓判(铨判),◆評選鑒別。○《新唐書‧奸臣傳上‧李義府》:“既主選,無品鑒才,而谿壑之欲,惟賄是利,不復銓判,人人咨訕。”
銓配(铨配),◆權衡調度;統籌安排。○[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或有同歸一事,而數人分功,兩記則失於複重,偏舉則病於不周,此又銓配之未易也。”○[唐][劉知幾]《史通‧忤時》:“某帙某篇,付之此職;某傳某志,歸之彼官:此銓配之理也。”
銓品(铨品),◆1.衡量評論。○[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或臧否當時之才,或銓品前修之文。”○[宋][葉適]《周君南仲墓志銘》:“名章偉著皆欲銓品,異聞逸傳皆欲論述。”◆2.猶選拔。○《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銓品人倫,各盡其用。”○[呂向]注:“各隨才而擢用之。”
銓取(铨取),◆鑒別選取。○[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一》:“立為江西派之說者,銓取或不盡然。”
銓事(铨事),◆猶銓政。○《新唐書‧苗晉卿傳》:“[李林甫]為尚書,專國政,以銓事委[晉卿]及[宋遙]。”
銓試(铨试),◆通過考試進行選拔。○[宋][陳亮]《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狀》:“至于蔭補初出官者法當銓試,今有堂除免試者。”○[宋]《燕翼詒謀錄》卷一:“至[景祐]元年正月,遂廢書判為銓試。”○《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十一年》:“言者請令有官人銓試,並兼司兩場。”
銓試格(铨试格),◆銓試的規章制度。○《宋史‧選舉志四》:“[紹聖]初,改定銓試格,凡攝官初歸選,散官、權官歸司,若新賜第,皆免試。”亦省作“銓格”。○《宋史‧選舉志四》:“進士中銓格者,每二百人,得優恩不過五七人,又或闕上等不取。”○《續資治通鑒‧宋真宗乾興元年》:“[宗道]在選調久,患銓格煩密,及知吏所以為姦狀,於是多所釐正。”
銓授(铨授),◆選拔任命(官吏)。○《北齊書‧高叡傳》:“[須拔]進居蟬珥之榮,退當委要之職,自昔以來,實未聞如此銓授。”○《新唐書‧選舉志下》:“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書,始作循資格,而賢愚一概,必與格合,乃得銓授。”
銓司(铨司),◆主管選授官職的官署。○[唐][康駢]《劇談錄‧曲江》:“左右於銓司訪之,云有[廣德縣]令請換[羅江]宰矣。”○[清][李漁]《奈何天‧錫祺》:“天上銓司,人間冢宰,一般握鑑司衡。”○[黃人]《<清文匯>序》:“操選政者,大都辨宗派之真贗,覈聲情之高下,而錄棄之,與樞府銓司以門伐資格黜涉百爾者等。”
銓汰(铨汰),◆選拔與淘汰。○《新唐書‧李迥秀傳》:“[大足]初,檢校夏官侍郎,仍領選,銓汰文武,號稱職,進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銓調(铨调),◆根據考績遷調官職。○[宋][蘇舜欽]《上集賢文相書》:“官吏一入人罪者,往往十餘年未嘗升擢,或沈於銓調,不與改官。”○[宋][陸游]《王季嘉墓志銘》:“及見除書,從天官銓調[湖南]轉運司主管文字以去。”
銓廷(铨廷),◆指吏部。吏部專司考核、選拔官吏,故稱。○《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借使[周公]、[孔子]今處銓廷,考其辭華,則不及[徐][庾],觀其利口,則不若嗇夫,何暇論聖賢之事業乎!”[胡三省]注:“銓廷,謂吏部銓量選人之所。”
銓土(铨土),◆謂受領封地。○[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句踐]﹞走犬[若耶],休謀石室,食於冰廚,領功銓土。”
銓文(铨文),◆評量文章。○[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辨史,則與贊評齊行;銓文,則與敘引共紀。”
銓席(铨席),◆主管選拔官吏的職位。○[明][沈德符]《野獲編‧臺省‧王聚洲給事》:“吏部不得持,遂除[浙][孫]名,而[富平]再登銓席矣。”
銓限(铨限),◆選授官職的等級、界限。○[宋][葉適]《送孫偉夫》詩:“云此新進士,銓限凜難越。”
銓校(铨校),◆審核;審查。○《魏書‧叔孫建傳》:“群官上事,先由[俊]銓校,然後奏聞。”
銓序(铨序),◆見“銓敘”。
銓敘(铨叙),◆亦作“銓序”。◆1.審查官吏的資歷和勞績,確定其升降級別與職位。○《晉書‧石季龍載記上》:“自是[皇甫]……等十有七姓蠲其兵貫,一同舊族,隨才銓敘。”○《宋史‧武帝紀中》:“府州久勤將吏,依勞銓序。”○《舊唐書‧李義府傳》:“﹝[李義府]﹞專以賣官為事,銓序失次,人多怨讟。”○[靳以]《生存》:“誰配審查?當教授又不是做官,用不着銓敘。”◆2.評定次第。○[宋][李上交]《近事會元‧法曲》:“[開元]二十五年,太常卿[韋縚]令博士[韋逌直]……等銓敘前後所用樂章為五,奏付太樂習之。”◆3.編次有序。○[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國志>表》:“臣前被詔,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國志》。○[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宋書‧臧燾傳》:“[凝之]詞韻銓序,兼有理証,上甚賞焉。”○《南史‧王儉傳》:“令史諮事,賓客滿席,[儉]應接銓序,傍無留滯。”◆4.衡量論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夫銓序一文為易,彌綸群言為難。”
銓選(铨选),◆1.選才授官。古代舉士與選官相一致。士獲選,即為官。至[唐],試士屬禮部,試吏屬吏部,以科目舉士,以銓選舉官。舉官又分兩途,吏部主文選,兵部主武選。○[唐]以後,銓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試量人授官之義。○[清]中葉後,銓選又分為外補與部選兩途,而選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簽而已。○《南齊書‧百官志》:“左僕射,領殿中主客二曹事,諸曹郊廟、園陵……改號格制、蒞官銓選。”○[宋][沈遼]《代人獻利害書》:“結髮從仕,甫二十年,三遇銓選矣。”○[清][昭槤]《嘯亭雜錄‧盛京五部》:“其未設吏部者,以其地官員無多,仍由京中銓選,故不備。”○[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中國]向來銓選,最重資格。”◆2.指負責銓選的官員。○[清][昭槤]《嘯亭續錄‧褚筠心》:“先生終身不謁銓選,曰:‘此膝不為權臣屈也。’”
銓引(铨引),◆選拔引薦。○《宋書‧文帝紀》:“可宣教內外,各有薦舉,當依方銓引,以觀厥用。”○《陳書‧世祖紀》:“將帥戰兵,亦同肆眚,並隨才銓引,庶收力用。”○[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銓曹》:“先是,侍郎[唐皎]銓引選人,問其穩便。”
銓用(铨用),◆選拔任用。○《南史‧謝弘微傳》:“臣謂宜普命大臣,各舉所知,以付尚書依分銓用。”
銓藻(铨藻),◆評量鑒別。○《舊唐書‧劉仁軌郝處俊等傳論》:“[正平]銓藻吏能,文學政事,頗有深識。”
銓擇(铨择),◆評量選擇。○[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中》:“斯并同在編次,不加銓擇,豈非蕪濫者邪?”[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其論諸家所藏多猥雜,不務銓擇,切中歷朝館閣之病。”○[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三‧文海》:“莫若委館閣官,銓擇本朝文章,成一代之書。”
銓掌(铨掌),◆謂掌管選才授官。○《新唐書‧選舉志下》:“初,尚書銓掌七品以上選,侍郎銓掌八品以下選。”
銓政(铨政),◆指選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政務。○[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閣部重輕》:“暫攝***者為[王山陰],與[陸]傾蓋相善,銓政幾還舊觀。”
銓軸(铨轴),◆猶衡軸。比喻中樞要職。○[明][王守仁]《答顧東橋書》:“理錢穀者,則欲兼夫兵刑;典禮樂者,又欲與於銓軸。”
銓擢(铨擢),◆選拔起用。○《宋書‧武帝紀》:“四方秀孝,非才勿舉,獻答允值,即就銓擢。”○[唐][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啟》:“伏見銓擢之次,每以詩賦為先。”
銓綜(铨综),◆1.謂選拔羅致人材。○《晉書‧良吏傳序》:“蒞職者為身擇利,銓綜者為人擇官。”○《資治通鑒‧唐高宗龍朔三年》:“﹝[李義府]﹞恃中宮之勢,專以賣官為事,銓綜無次,怨讟盈路。”○[明][宋濂]《擬誥命起結文》:“吏部為銓綜之司,而部曹之選所以佐理天官,簡拔賢俊者也。”○[清][顧炎武]《菰中隨筆》:“是故銓綜失敘,受任多濫。”◆2.權衡和綜合。○[唐][劉知幾]《史通‧覈才》:“遂使握管懷鉛,多無銓綜之識;連章累牘,罕逢微婉之言。”
銓總(铨总),◆1.猶銓綜。○《新唐書‧宋璟傳》:“先是[崔湜]、[鄭愔]典選……流品淆并,[璟]與侍郎[李乂]、[盧從愿]澄革之,銓總平允。”○[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自[魏]氏銓總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專任門地。唯四夷則全以氏族為貴賤。”參見“銓綜”。2.指吏部。○[唐][柳宗元]《為韋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余為侍郎,銓總攸居。實得茂彥,奉其規模。”
三銓(三铨),◆[唐]代對文武官吏選授考課,由吏部和兵部之尚書、侍郎分掌其事。尚書為尚書銓,掌五品至七品選;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掌八品、九品選,合稱三銓。其後皆歸侍郎專之,尚書通署而已。○《新唐書‧選舉志下》:“凡選有文武,文選吏部主之,武選兵部主之,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選人先遭塗毀文書者,令三銓止除詐偽,余復舊規。”○[胡三省]注:“《唐六典》:‘吏部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官吏,以三銓分其選:一曰尚書銓,二曰中銓,三曰東銓。或云吏部東西銓並流外銓為三銓。’”按,[唐][乾元]中侍郎[崔器]奏改中銓為西銓。故[宋][王溥]《唐會要‧吏部尚書》以尚書銓、東銓、西銓為三銓。
省銓(省铨),◆[元]代官制,由行省銓敘官職。
試銓(试铨),◆謂經過考試;量才授官。○《宋史‧選舉志四》:“[崇寧]以後,又復[元豐]制,而蔭補者須隸國學一年無過罰,乃試銓,若在學試嘗再入等,即免試。”
小銓(小铨),◆[唐]代在九流以外,兵部、禮部舉人,即官得自主銓選,稱“小銓”。○《舊唐書‧職官志二》:“郎中一人掌小銓,亦分為九品,通謂之行署。以其在九流之外,故謂之流外銓,亦謂之小選。”○[宋][孫沔]《服闋謝復官表》:“復援小銓之秩,再躋延閣之榮。”參見“小選”。
需銓(需铨),◆等待銓選錄用。○[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筮仕‧總論》:“然則投牒需銓,乃宦途之跬步;捧檄司牧,乃入仕之培塿。”
中銓(中铨),◆三銓之一。○[唐]代文官的選授由吏部尚書、侍郎分別主之。侍郎二人分別負責中銓和東銓,掌八品、九品官員的選授。○《舊唐書‧職官志二》:“尚書、侍郎,分為三銓。尚書為尚書銓,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也。”參見“三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