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是什么意思(此时是什么意思)
在东西汉时期,州牧、刺史、太守都是二千石的官员,职责不同,但俸禄相当,也就是平级官吏。
但在三国时期,情况就复杂多了。朝廷不再发俸禄,也就谈不上品秩的问题,至于权力,州牧无疑最大,但太守和刺史谁更厉害,就看各人的本事了。
在此,就以职权、品秩两方面来看一下,这几个官位的来源、大小吧。
01
太守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一郡的行政长官,称作郡守。
郡守,开始设置于战国时期。战国时各国在边境地区设郡,派官员驻扎,防守外敌入侵,官名为“守”。该官职本来是武职,以后逐步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一般以为郡守就是个文职官员,大多人想不到是个武将,类似于之后的四镇将军。
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实行郡县制。每郡设守、丞、尉各一人。郡守是习惯的称呼,但这时主要职责是治民,为一郡之长官,郡丞为辅佐,郡尉负责军事及地方治安等。
郡守负责民政,郡丞辅佐,郡尉负责军事,职责十分清楚。原郡守的职责,由现在的郡尉担任。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改郡守为太守。之后,习惯上多以太守称呼郡守,也称郡太守。
无论郡守还是太守,都是标准的品秩二千石,这个基本是不变的俸禄,是地方最高级官员。
02
刺史
郡守是一郡之长官,权力很大,就像土皇帝一样。为了加强对郡守的监督监察,秦朝廷由御史大夫负责,在每郡设置监御史一名,负责监督郡守的行政,其地位与郡守、郡尉并称。
汉朝初期,汉文帝认为御史大多失职,就命令丞相另外派人员出刺各地,负责监督监察,但不经常设置。相当于后来的钦差大臣,根据情况需要,临时安排出差,到各地检查工作。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废除各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设置刺史一人,后统称刺史。刺史负责监察所在州部郡国官员的行为。
刺史没有固定治所,其地位在郡国之上,这和监御史地位与郡守、郡尉并称的情况不同。也不受丞相制约,直接隶属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
《汉书·武帝纪》记载: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州、司州。刺史往往很有政治前途,"居部九岁,举为守相"。
刺史权限很大,看哪个郡守、郡尉不顺眼,就直接拿下。但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
之所以俸禄这么低,就是为了刺激他们加强监察,要多管闲事,以便取得业绩提升待遇。
刺史一般做完九年,就可以被推举为郡守、国相,就成为二千石的官员。
这就是说,刺史权力很大但俸禄很低,混上九年,才可以出任郡守。这就是说,刺史的待遇还是比郡守差很多。
刺史的名称也是几度变更,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罢部刺史,更置州牧”,俸禄也由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
这样一来,刺史就不用苦熬九年,一上任就与郡守同等待遇。但由于其权力在那里,自然地位要比郡守高不少。以前郡守为了讨好刺史,需要送礼的话,现在就更得好好巴结啦。
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罢州牧,复刺史”。这时候,不清楚刺史俸禄是多少,但一般认为可能是相应降低了。职责所在,权力不可能变化,如果待遇也不变的话,那就没必要再如此折腾。
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刺史复为州牧。这恐怕还是一个待遇的问题,权力大,待遇低,不太好说话哦。
刺史名称的频繁变更,也不仅仅是俸禄的变化,同时刺史本身职权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西汉中后期,虽然刺史主要职责还是监察,但在执行公务时,也会夹带私货,做一些超出监察之外的事。比如:镇压诸侯谋反;镇压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中央决策等等。
比如遇到诸侯谋反,不仅是监督,可以直接出手把他们办啦。
由此看来,在西汉时期,刺史与郡守不仅是名称的不同,其俸禄是时同时不同,但级别基本一样,其职责主要还是以监察为主,但有不断浸蚀郡守权力的现象。这也看出刺史一职逐步由监察官向地方行政官转化的趋势。
03
州牧
王莽称帝后,将刺史改为州牧,而且赋予的职权进一步扩大,州牧由监察官正式变为了地方军政长官,地方监察职权为牧副监所行使。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依照旧制又把州牧更改为刺史,但只设置十二人,每州一人,余一州京畿驻地为司州,设司隶校尉负责其职责。
在这里,州牧与刺史仅仅是称呼不同,但职责没有改变。刺史也不是以前的刺史,直接就成为了地方军政长官,其地位就在郡守之上。
同时改变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以派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
由此可见,刺史权力、地位是有啦,但还是光杆司令,除了侍奉自己的杂役人员,没有在编的官员协助,就是奏事也需要计吏代办。计吏是州郡掌管薄籍并负责上报的官员,是郡守所辖的属官。
东汉刺史权力逐步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也常有派遣刺史领兵作战之事。郡守、县令对刺史颇为忌惮,甚至有因为惧怕刺史解印弃官之事。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也还是因为贪赃枉法,如果廉洁自守的话,怕他个球啊。遇到不讲理的刺史,那就另说。
之所以反复强调刺史权力如何之大,是因为以前郡守一直是地方第一大佬,接受监察是必然的,但刺史毕竟品秩在在郡守之下,差的不少。现在,刺史俸禄跟郡守相当,而且还监督郡守。
刺史待遇上来啦,也无须更加表现以求得晋升。一般的潜规则就是息事宁人,只要郡守识相,就会相安无事。但郡守一定要明白其中的猫腻才行,如果伺候不好刺史,那就会很难看。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奏说“四方多事,原因是刺史权力太轻”,建议将部分资深刺史改为州牧。
刺史虽未一州之军政长官,但手下没人。干活的人都在郡守那里,常言道,阎王好见小鬼难求。刺史不能直接管辖地方官吏,许多事就不好直接插手,这就显得权利不够。
至此,刺史改州牧,大权在握,自然是一州最高军政长官,就成了太守名副其实的上级,州郡两级行政制度随之形成。
也就是说,在原来中央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郡守之间,又增加了州牧这个行政级别,州牧取代郡守成为地方第一长官。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资深刺史改为州牧,但资历较轻的刺史依然是刺史,权力并没有相应的提升,还是遵循以往旧制。
即便如此,按照汉光武帝的祖制,起码刺史还是最高长官,只不过权力没有州牧那么大而已。
这就比较复杂,州牧与刺史地位相当,但权力略小;刺史权力不足,但地位比郡守要高。
总体看来,州牧要大于刺史,刺史大于郡守。但设置了州牧,也就不会再安排刺史,并不会存在州牧与刺史并存的情况。
但随后汉家朝廷彻底乱了套,既不发俸禄,也不按照旧制汇报工作,各自为政,随意任命官吏。谁大谁小,就看各人的本事了。甚至出现州牧自行任命刺史、郡守的情况。
初平二年(1***年),袁术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屯兵阳城。孙坚跟随袁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借机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派兵袭取了阳城,袁绍哥俩为此闹翻了脸。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战前夕,贾诩、张绣归顺曹操,曹操任命贾诩为冀州牧。当时,冀州还在袁绍手里,曹操就把冀州牧给了贾诩。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赤壁之战后,曹仁还占据南郡,孙权就把南郡太守给了周瑜;襄阳还在曹操手里,由乐进把守,但刘备任命关羽做襄阳太守。
从这些个情况来看,汉末三国时期,有多么乱套。至此也说不得州牧、刺史、郡守,究竟谁大谁小,就看各自的本事及势力大小。就是称王称帝,老刘家也管不过来。
具体看一下,汉末三国时期,这些官职到底混乱到啥程度吧。
04
州牧、刺史、太守在三国时期的实际行政状况
根据刘焉建议,资深刺史改为州牧,负责一州的军、政、财大权,那么不资深的刺史是不是就没有这个权限呢?州牧跟郡太守相比,是足足大了一个大档次,那么俸禄是多少呢?
其实,刘焉想做州牧,企图控制一州的军政财大权,清楚汉家天子都靠卖官鬻爵混饭吃,他也不指望朝廷给他多少俸禄,就没有明确这个州牧到底是多少石的职位。反正刘焉也不在乎,弄多少都靠自己本事,弄多了也不会交给朝廷。
因而,在明面上,州牧、刺史、太守依然都是二千石的官员。
具体看一下这个时期相应职位的工作情况吧。
益州牧刘焉到任后,就派遣张鲁占据汉中,截断了与朝廷的来往,张鲁还把朝廷派来的使者杀掉,益州牧就成为了独立王国。不朝贡,不纳赋税,弄多少花多少,俸禄也不论石来计算了。
刘焉死后,刘璋继承了其职位,但张鲁在汉中独立了,不与益州往来。张鲁名为太守,实际上也是个土皇帝,富得流油,不是几千石可相提并论的。
荆州牧刘表是以荆州刺史的身份单骑赴任,在地方世族豪强的支持下,控制了几乎整个荆州,也成了资深刺史,争取到了荆州牧的职位。
冀州牧袁绍反客为主,鸠占鹊巢,以渤海太守的身份,抢占了冀州牧韩馥的职位。控制河北四州后,任命长子袁谭出任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袁绍自领冀州牧,不好跟小字辈平起平坐,也就不能任命他们为州牧。他们以刺史名义治理一州事务,这个刺史跟州牧又有何差别?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接替被刺身亡的孙策管理江东事务,朝廷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江东地区,本是扬州管辖的地面,扬州刺史、各郡太守都被孙氏兄弟赶走的赶走,杀死的杀死,全部换成了自己任命的官员。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控制了交州。原来刘表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不听招呼,就被步骘杀死。
士燮兄弟比较识相,率领众兄弟归附孙权,被孙权加封左将军。这可不是一般的杂号将军,不管朝廷认不认可,孙权认可就行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不久又表奏为豫州牧,人称”刘豫州“。刘备甚至到最后连豫州牧在在哪里办公都没弄清楚。
刘备投奔刘表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暂借刘表新野驻军,但还是四处游说,“吾乃刘豫州是也。”
张鲁那个汉宁太守,比刘备这个豫州牧,舒服多了,要不张鲁会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座上宾。”
由此可知,三国时期,地方官吏的安置就是一锅粥。谁能说州牧就比太守大呢?
虽然比较乱套,也没有明确的定位,但豹眼认为,在三国时期,基本还是遵循刺史跟州牧是相当的职权,再仔细分别一下的话,就是州牧为资深刺史。
当时的情况,除了刘备这样的豫州牧没有地盘之外,刘焉、刘表、袁绍、刘虞、陶谦等州牧势力都很大,袁绍、孙权任命的刺史也是一州军政长官,权势跟州牧差不多。
相比于州牧、刺史的地位和权力,郡太守与他们就差一级,不是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