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纪录片(天地玄黄纪录片百度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任何一位人类导演,在大自然导演的面前,仿佛都是逊色的。
历时14个月,穿越24个***,遍游六个大洲,只有5个人的《天地玄黄》制作团队,集结了当时最尖端的摄影技术,以上帝般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超越想象的瑰丽自然和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
这部在三十年前制作的纪录片,被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 同时也是史上第一部采用8K超清宽屏幕格式拍摄的纪录片。片中完美的构图和光线堪称摄影教科书,足以让任何一位摄影爱好者陷入疯狂。
原片名为《Baraka》,是一个古老的伊斯兰语词汇。意为祝福,呼吸,或进化过程展现的生命本质。 这也是导演罗恩·弗里克的初衷,祝福与我们共同存在的这颗蔚蓝地球上的一切。
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和旁白,完全通过对音乐的把控来完成叙事。加德满都的帕苏帕提神庙在低沉的号角中迎来晨光,中央车站的人流则在快速的鼓点中聚散往来。仿佛中国画中的留白,虽然没有解说,却也留下了观众无限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从巍峨的珠峰雪山,到陡峭的海边悬崖,从雨林部落的葬礼舞蹈,到东京摇铃僧人的街头徒步。
除了直接带来视觉震撼的广袤天地,还有绵薄动人的感性细节,新颖的视角搭配沉稳厚重的镜头语言,传递出情感,也让观众展开了对宗教、文明、城市、人类等宏大命题的思考。
宗教与文明:时空无序,众生有相
影片用看似无序的时空,展示关于宗教、文明、自然与人的无数场景,人类精神文明的力量暗暗流淌,众生之相也尽在其中。
影片的开始,是恢弘的寺庙和高耸的雪山。人与自然的矛盾与融合,预示着人类文明初始的混沌未知。
而宗教,则是人类开始思考自我精神与物质世界联系的起点。宗教与人类的文明息息相关,每一种宗教既代表了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又代表了一种文明留存延续的独特方式。
即使在世界各宗教都已发展成熟的今天,《天地玄黄》镜头下的宗教还是充满了神秘感和仪式感。
每一天的清晨,都有无数人怀着虔诚的信仰开始新的一天。加德满都的大佛塔在晨光下熠熠生辉,湿婆教圣僧在塔下缓慢吟诵;犹太教徒在耶路撒冷的哭墙前倾诉流亡之苦,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朝圣者的抚触,哭墙的石头始终在静静地倾听;阳光穿过法国兰斯教堂的华丽穹顶,隐约能窥见几百年前法国皇帝在此加冕的盛大辉煌……
而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原始部落,人类仍然与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平衡关系。鲜艳的脸部图画,神秘的祭祀仪式,都是最古老纯真的文明印记。
城市与人类:人来人往,十字交逢
随着参天巨树的轰然倒塌,人类工业化的步伐势不可挡,工业文明浩浩荡荡席卷而来,打破了宁静舒缓的自然节奏。伴随着快速的鼓点,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景观被以延时摄影的方式呈现。
有的人相信信仰宗教能获得幸福感和归属感,有的人则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努力工作,忙碌生活。钢铁森林里的车水马龙,贫民窟逼仄的隔间,巴西墓地狭小的方格之间都产生了联系。
密集的人流被和拥挤的流水线小鸡并列,人们像雏鸡一样任人摆布,茫然无措,人的异化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让人在感叹导演巧妙用意的同时,颇有种“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恍然大悟。
而不断穿插的日本舞踏表演,用空洞冷漠的眼神,惨白无神的脸庞无声地传递着歇斯底里地尖叫。
人来人往的东京街头,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摇着佛铃、一步一吟的苦行僧人,与周围加速的时光格格不入。
让人心惊的是,影片似乎呈现了人类自我毁灭的悲观预兆。科威特油田不灭的大火与浓烟,奥斯维辛集中营成堆的尸骨,伴随着人类欲望的膨胀,战争、硝烟、死亡的阴影如影随形。
影片中充满了具有穿透力的凝视,无形中构建起与观众的对话。天真单纯的部落儿童、双眼含泪的耄耋老人、曼谷街头的应召女郎、地铁站面无表情的学生妹。他们的眼神或清亮或复杂,饱含着千言万语,穿过镜头直勾勾地望着你。又或许不仅是望着你,也是望着他们自己,望着这奔腾不停的天地红尘。
结语
影片的最后,回归了宗教,用一种静观世界的姿态淡化了现代文明的喧嚣。的确,观看《天地玄黄》,需要暂时抛开语言的解释,从无声胜有声的画面去感受整个世界。
导演罗恩·弗里克说,他最热爱的主题是:
“humanity’s relationship to the eternal”
然而人类与永恒的关系,却是一个难以找到清晰答案的问题。《天地玄黄》同样不离其宗。看完《天地玄黄》,仿佛一场梦醒,惊觉皆是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