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滆湖服务区)
滆湖是苏南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湖泊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在当地也被称为西太湖、沙子湖。
在历史上,滆湖水质优良,水草丰茂,是当地有名的“聚宝盆”。滆湖还曾是长江中下游地带典型的水草型湖泊,但在过去的20年里,湖区的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逐渐演替成了水藻型湖泊。
滆湖的区位示意图
从2007年开始,滆湖持续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水华”,水质急剧恶化。蓝藻是一种有害的浮游微藻,能够释放生物毒素,这种藻类的过度繁殖释放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滆湖的生态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紧要关头。
滆湖的水质恶化,其实是个老问题对于湖泊生态系统来说,鱼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专家学者曾对隔湖的鱼类资源进行过一次调查,当时明确记录的鱼类有26种。除了常见的青草鲢鳙,湖中还出产黑鱼、黄颡鱼、鲌鱼、鲫鱼等水产品,深受市场好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世纪60~80年代,滆湖还曾出产蒙古红鲌、银鱼、花䱻等特种鱼类,但是在近年的调查中,这些鱼类都没有发现。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指出,滆湖鱼类不仅在种类上减少了,而且体型、年龄也都明显变小了。
从滆湖渔获物的规格来看,四大家鱼确实存在明显的小型化、低龄化特点,过度捕捞的“症状”非常明显。而距离隔湖20多公里处的太湖,也同样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困境——由于捕捞强度过高,太湖的四大家鱼资源严重衰退,不值钱的湖鲚借机“上位”,成了绝对的优势物种。
2006年,太湖渔民一网捞上6万多斤湖鲚(经济价值低)
滆湖鱼类物种的减少,不仅会影响到渔民的经济收入,还会导致湖泊的调控能力减弱、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更何况,滆湖本身还是一个浅水湖泊,水位常年维持在1.2米左右,水体流动性差,很难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将入湖的污染物质全面净化。
滆湖渔业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每年都会定期向滆湖放流一定数量的鱼种,进而优化群落结构。然而由于酷渔滥捕,放流的鱼苗往往会被渔民捞起,导致放流效果大打折扣。直到2021年初,滆湖、太湖全面退捕,生态修复这才迎来转机。
滆湖为什么会患上“营养病”?在2020年,环境监测部门在滆湖中设置了20个水质采样点,开始逐月监测并分析隔湖的水质变化。结果表明,在每年夏季,湖中藻类的密度和总磷含量会达到较高水平,每升水中含有5462万个藻类细胞,蓝藻暴发的风险很高。
安徽:巢湖蓝藻再次爆发
和太湖一样,滆湖的综合营养指数也达到了中营养状态,“营养病”成了最突出的生态问题。究其原因,长期的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难辞其咎。
内源污染主要是滆湖中的围网养殖。在2017年之前,滆湖中的围网养殖面积多达1520公顷。众所周知,围网养殖所产生的残余饲料和鱼蟹粪便都会对水质造成污染,有机代谢产物是导致氮磷含量升高的重要因素。
更严重的是,围网养殖的无序开发还破坏了大面积的水草,这种破坏水草的现象在阳澄湖、长湖、龙岗湖等渔场型湖泊中也很常见。水草能够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对改善水质大有裨益,当成片的水草被破坏后,湖泊的净化能力降低,水质自然也就越来越浑浊。
围网养殖
除了内源性污染之外,湖区周边居民的生活废水、农业退水排放更是直接带来了氮磷污染。此外,航运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也对水质产生了一定影响。
上面这些问题,有些已经因为政策原因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比如在内源性污染方面,2017年滆湖就正式启动了围网拆除工作,湖面又重新恢复了原始风貌,渔民的住房安置、社会保障以及船舶物资的补偿方面也都得到了妥善安排。
滆湖的“鲢鳙治水”近年来,隔湖的生态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的思路主要是利用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来改善水质。“鲢鳙治水”在国内大水面湖泊中有很久的应用历史,相关研究和试验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说起“鲢鳙治水”,就不得不提一下“千岛湖模式”。
在1998~1999年,千岛湖连续两年暴发了蓝藻水华,腥臭味非常明显,渔业产量大打折扣。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千岛湖水质的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改善水质,千岛湖渔场借鉴武汉东湖的治理经验,在2000年加大了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并规定3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捕捞鲢鳙。
而鲢鳙也确实“不辱使命”,成功地遏制了有害藻华的泛滥。在此之后,千岛湖再也没有暴发过“水华”灾害。这种非典型的生物操控技术还被总结成了经典案例,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
“鲢鳙治水”的原理也很简单:通过捕食浮游植物,鲢鳙不仅可以直接降低藻类密度,防止“水华”爆发,还可以将氮磷等营养元素间接地“化为己用”。在收获水产品时,氮磷等营养元素以鲢鳙为载体被转移到了湖外,拉到市场上销售还能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可谓是一举两得。
从2014年开始,研究人员也在隔湖开展了放流鲢鱼、鳙鱼的试验。为了保证放流的成效,研究人员特意加大了放流规格(都在100g以上),还将放流地点选在了滆湖的***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有效避免了渔民的非法捕捞。
放流的鱼苗经过10个月的生长,鲢鱼的平均体重达到了2.63公斤,鳙鱼则为2.96公斤。与初始规格相比,鲢鳙的平均体重增加了20多倍,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在2020年底,宜兴、武进两地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大了放流力度,一次性向滆湖投放了160万尾鲢鱼。滆湖渔管办的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滆湖的氮磷指标已经比往年有所下降,真正实现了“以渔养水、以渔净水”的目标。
总结富营养化问题是国内大多数湖泊的“通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19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全国107个重要的湖泊和水库中,水质达到中营养状态的占63%,比十年前提升了10个百分点。
为防治湖泊的“营养病”,利用鲢鳙调节水质已成为当前的“主旋律”,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总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对于滆湖的生态治理,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