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大包子店需要多少钱(免费加盟包子品牌介绍)
卖早餐是种辛苦的生意,很多人瞧不上。但要是把无数家辛苦的早餐小店连起来看,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今天说一下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包子连锁品牌。它叫巴比食品,通过卖包子、面点把年销售额做到了10个亿,它靠的就是在中国布局了将近3000家的连锁店。
但哪怕做到了3000家店,巴比在中国外食早餐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也才只有0.14%。有统计数据说,2019年中国的外食早餐市场规模有7700多亿。
换句话说,这个行业的集中度非常非常低。上次讲养猪行业的时候讲过,行业集中度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市场有巨大的整合空间和成倍的成长空间。
你想啊,7700亿的外食早餐市场,你要是拿下5%,你就有400亿的销售规模了。而这个机会不单单是给了包子铺们,也给了面包、饺子、馄饨店;也给了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
巴比食品就是其中一个先知先觉的聪明玩家。它的全国化布局从2005年就启动了。在它做到3000家店的时候,连锁包子铺这个赛道上的第二梯队玩家们,比如说长三角的早阳、华南的三津、南京的和善园,门店数量都还停留在几百家一千家的量级上。
来看一下巴比食品这家中国最大的包子铺是怎么长起来的。
巴比食品的创始人刘会平是安徽怀宁县的江镇人,江镇盛产面点师傅,它和附近四五个镇,有10万人在全国做包子馒头生意。你要是家门口有个包子店,你可以问一下老板是不是怀宁人。
刘会平20多岁就跑到上海开自己的包子铺了,但开第一家店,上海人吃不惯,倒闭了;第二个店,口味比上次好了,但不如隔壁竞争对手做得好,又倒闭了。
2001年,刘会平决定第三次开包子店,他算了笔账:上海2500多万人,哪怕只有20%的人在外面吃早餐,也就是500万人的生意;每人每天早餐花个 4、5块钱,那就是2000多万的生意,这里面凭什么不能有我的一份?
算完这个账,刘会平花了一年多尝遍了上海的特色小吃,观察了街边很多包子铺的经营情况,最后决定在上海黄浦区的繁华路段开了他的第三家店,起名叫「刘师傅大包」。
这第三次开店,他口味调对了,地段也选得好,小店活下来了。接着,他又在上海最繁华的,也是租金最贵的南京路上开了一家店。这第三次开店,「刘师傅大包」一天能卖出四、五千个包子馒头,第一年,刘会平就赚了30万的纯利润。
这次开店能赚钱,口味和路段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刘师傅大包」比同行多了一个附加价值:干净。
干净有什么新鲜的?这不是基本要求吗?要论干净的连锁餐饮,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就做到了。
但是刘师傅大包不是这么比的。刘会平给自己设定的竞争对手是街边普通的夫妻早餐店,那干净二字意义就大了。
你是张大姐馒头,我是刘师傅大包,都是街边小吃店。
你卖7毛钱一个,我也卖7毛钱一个,都是便宜早餐。
你是上海口味,我也是上海口味,毕竟我也琢磨这么久,找到口感了。
你门店的卫生马马虎虎,这我就不能跟你一样了,我偏要做出让用户可感知得干净来。
所以刘师傅大包店的门脸才十几平米,也没怎么装修,但是每天结束营业之后,刘会平都会把店里的每一个角落擦得干干净净,连桌子底下的死角也不放过。
这一下,这家小店不一样了。你怀着一个小脏馆子的预期走进刘师傅大包,发现里面竟然有永和大王的卫生水准,那是什么感受?下次想吃包子肯定不假思索的过来排队。
在这之后,刘会平就把「刘师傅大包」的名字改成了巴比馒头,开始连续开店,到了2004年,刘会平学习麦当劳肯德基的思路,在上海投资建起了中央工厂,统一给巴比馒头在上海门店们配送标准化的包子馅料,2005年正式启动了加盟连锁。
这后面的故事跟桃李面包就有点像了,十几年中间,巴比馒头又把名字改成了巴比面点,一边保持每年200家店左右的加盟开店速度,一边在广州、天津也建立了中央工厂,分别辐射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周边350公里左右的直营和加盟门店。
到现在,巴比在全国将近3000家的门店里,加盟店的比例超过了90%。它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变成了给这些门店供应面点和馅料。
巴比还挺挣钱的,它给一个终端加盟门店留出的毛利能到30%以上,就算这样公司自己还能有超过10%的净利润。10亿的年收入里有1亿多的净利润。
不过在关心利润之前,巴比现在更关心的是规模,是自己能用多快的速度去覆盖尽可能大的市场,能够获得不可逆转的规模势能,从而成为行业龙头。
二手车CEO杨浩涌说过:要是一个创业者能够获得大比例的资本支持,他最该做的就是马上把钱花出去,扩大市场覆盖,提高品牌声势,把企业带到下一个阶段里去,跟对手彻底拉开距离。
我猜,巴比食品的创始人刘会平也很认同这个思路。2020年,巴比食品在A股上市,它IPO募集的7亿多元人民币,募资用途就是在全国各地扩充产能,做品牌营销。它的商业模式其实跟市场上大多数的竞争对手差不多,那值得比拼的就是速度、资本运作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了。
巴比这个品牌发展过程里挺妙的几个细节。
第一个,巴比会不停地用竞争对手和用户画像来校准自己的品牌定位。
巴比经历了几次品牌升级。最早叫「刘师傅大包」,这有意无意给了顾客一个暗示:别拿我跟鼎泰丰比,要跟张大姐馒头比。
这样一比,它干净卫生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你看过周星驰的电影你肯定知道,秋香好不好看是要靠比的,而且要看跟谁比。
到了2003年,刘会平把刘师傅大包改名叫巴比馒头了。为什么叫馒头?因为当时在上海做生意,上海人把包子馒头都叫馒头,你叫包子,他觉得你是乡下外地人做的东西。所以不但顺着你的习俗叫馒头,而且还叫「巴比馒头」,不单卖的是上海人语境里熟悉的东西,而且带有上海人喜欢的洋气。
再往后到了2016年,巴比馒头要求门店们都把名字改成了巴比面点。因为想要做全国化扩张,就不能只关照上海人的话语习惯了。否则广州人就会困惑:这家店只卖馒头吗?到底有没有包子?
而且改名叫面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暗示我不只卖早餐,我要做中式面点,这就把消费场景扩充到了早中晚所有的场景里。
这几次改名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根据市场和用户,不断地校准一个问题:定义自己是谁。
第二个,在扩张过程中,怎样取舍直营和加盟。
直营和加盟各有利弊。直营可控,加盟跑得快。
这些利弊权衡巴比肯定也有自己的考虑。不过刘会平有一个不起眼的视角挺打动我的。他在创业早期,巴比还只有二三十家门店的时候,都是直营店。但店多了以后,员工就会变得越来越难管理。
这时候,刘会平给自己提了一个非常有格局的问题:怎么能让员工用老板的心态来做事?
他又自己给了自己回答了一个非常有格局的答案:让员工们自己当老板,自己投资开店,而巴比退到后台,负责做好供应链的生产管理和品牌营销,界定好彼此的利益边界。
这个道理想明白容易,但真能做到放权让利,还挺了不起的。
而且利润和权力让出去了,责任也还是得扛着,因为巴比的品牌资产是公司自己的。那公司怎么能增加对加盟店的可控性呢?
巴比就在公司里设了一个100多人的督导团队,每位督导对应负责大概30家门店,这些督导每个月每家店至少要跑三次,去检查店里的产品、服务员形象和门店卫生管理有没有问题,如果不符合标准,督导就要进行干预。
那督导和加盟店合谋偷懒行不行呢?公司还有一个直属总经理的稽核部,会不定期地抽查门店,也监督这些督导人员的工作到不到位。
第三个,巴比怎样平衡规模化与本土化。
刘会平一开始志向就很大,所以他当年刚挣了100万,就投了80万在上海建第一个中央工厂。巴比食品在2012年引进了加华资本,2020年A股上市,都是为了借助资本力量更快速扩张。
但我们仔细想想,包子的全国性品牌其实很难做,因为中国太大了,众口难调。把全国看成一个统一市场的话,你要是能照顾好标准化,似乎就很难兼顾本地化,照顾好本地化又很难统一标准。
这个难题巴比食品是这么解的:它把允许加盟商销售的面点分成必选和可选两种。
比如包子,前12个品种你是必须买的,另外还有6个品种,门店可以在订货系统上自选。唐僧肉包卖得不好那就不要进货,可以多卖点人参果包。
巴比中央工厂的产品库里有250多个品种,各地的门店就可以灵活调整自己的口味风格。
它在全国化扩张的过程里,经营模式跟桃李面包有点相似。25岁的桃李面包是中央工厂+批发,20岁的巴比食品是中央工厂+加盟。但从地域覆盖来看,巴比其实不如桃李面包均匀。
巴比虽然在全国有将近3000家店,但它2019年的收入里,有超过90%是来自江浙沪,华北和华南只占收入的1%和7%。这是为什么?
我猜包子、饺子这样的中式面点,恰恰是因为中国人太熟悉了,单一品牌在布局全国的时候,天然会遇到口味阻力。人人都有品鉴能力,你做的不符合口味习惯,就是你做得不好。
而烘焙、咖啡这样的新崛起品类,在当代人的成长记忆里没有被植入过,所以人们在接受它的时候更多带的是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无论是桃李面包还是达利园蛋黄派,麦当劳薯条还是星巴克咖啡,它们遭遇到的市场阻力就要比包子饺子小很多。
中国这几年冷链物流飞速发展,以中国人对包子的热爱程度,市场上出现全国性的连锁包子品牌几乎只是时间问题。
巴比虽然在建中央工厂,在***加盟这些动作上,领先了整个行业七八年,但最后的赢家会不会一定是它,我现在觉得也还很难说,我们可以对这个餐桌战场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