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美食家(如何当美食家)
人们对美食的向往总是无止境的
幻想着
“能和心爱的人一起吃遍全世界”
但现实却是止步于外卖
而苹果,却真正实现了这个梦想
苹果本名叫霍萍,80后,山东人
18岁时去青岛上大学
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媒体工作
但她觉得,只有北京才有最好的媒体
2006年,她义无反顾的来到了北京
坐在北京国贸的餐厅里
翻着招聘信息,挨个发简历
经过多轮的面试后
顺利进入了《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也是当时最好的财经类媒体
在此后长达5年的工作生涯里
她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
并且***、独立的媒体塑造了她
有信念,有责任心,遵守契约的精神
然而在2014年底
报社经历了一些风波
她觉得
“新闻如果连最基本的
真实性都不能做到
那做媒体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
她决然地离开了
从事10年的媒体行业
此时的苹果
想要做真正自己喜欢的事
她想不依靠平台
不依赖资本
一切从兴趣开始
2015年3月
苹果决定从零开始
跨行创业
曾经她的办公地点是在三元桥
当时只是个城乡结合部
周围的商场也还没开业,餐厅极少
每到中午时
就会和同事一起发愁要吃什么
一次,她的电脑上弹出一张
很有食欲的沙拉图片
她发现,无论是在哪里点一份沙拉
里面都是固定的蔬菜
营养搭配和口感也一般
却要卖七八十块
她一直记着这件事
所以辞职之后
第一个想到就是做沙拉
2015年的北京
正值创业风口上
共享经济才刚刚兴起
苹果当时租下了
一间140m²的房子
作为工作室,专门制作沙拉
她把工作室取名为“未满”
意为虽然现实有太多不满
但还是要充满期待
刚开始的团队只有四个人
他们研究出一套公式
只需把每天订单数量放在公式里
就能知道买多少相应食材
在苹果看来,做食物
最重要的除了好吃,还有稳定
“如果告诉大家店里卖的是这样一道菜
这道菜应该是什么味道,什么样子
那就必须是这样的”
但其实这一点很难做到
不同厨师手法不同
很难做出一模一样的东西
沙拉盒选择的是稻谷壳材质
手指摸上去能感受到植物纤维的纹路
盒子上的腰封还写着:
食物是生活美学的开场白
披萨盒子上还印有一系列画稿
让食物成为一种“流动的艺术”
“未满”跟全球知名的
生活方式季刊《LINFOLK》杂志合作
推出一款夏日西瓜特供沙拉
让沙拉跟《KINFOLK》一起出售
这个尝试也让苹果发现自己的内核
还是一个媒体人
苹果说:
“媒体还是自己的本行
它的介质不再是一篇新闻
而是食物,以及食物的周边”
她还会不定期举办“未满饭局”
邀请行业知名人士和未满客人来参加
例如:自媒体人胡辛束、
雕刻时光庄崧冽、
金马奖导演周浩等等
在她心里,北京是一个包容的城市
不管什么样的人
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食物就是连接这些有趣的人
工作室开了一段时间后
因为和一家连锁咖啡店合作良好
2016年4月
苹果租下了咖啡厅的一层
把工作室变成了真正的实体餐厅
并取名为“未满客厅”
她不希望未满像西餐厅一样高端、冰冷
她希望来到这里的人
就像回到自己家客厅一样
轻松自在,不吵不闹
一边与朋友闲聊,一边享受食物
未满餐厅的装修几乎都是
由苹果一个人完成
里面的东西也都是她
天南地北淘回来的
荷兰的复古绿古董柜
猫王音箱、马灯等等
苹果的用心也得到了客人认可
自开业以来
未满餐厅营业额直线飙升
甚至带动了二楼咖啡店的业绩
苹果说
“未满沙拉绝不是为了利润去做事
用最便宜的食材把利润最大化
做出来的产品一定最能打动人的”
不久后,咖啡店想要收购未满
并让苹果继续打理品牌
她接受了这个条件
但事情的发展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当苹果满怀期待开展与咖啡店强强联合时
却因某些关系停止了合作
本想就此闹上法庭
苹果不忍心和昔日的合作伙伴闹僵
还是终止了仲裁
却也因此不能使用“未满”这个品牌
心灰意冷的她决定关闭“未满餐厅”
这样的变更,让苹果想要停下来
想清楚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
现在的她,专注于食物美学的学习:
从亲手制作食物,到菜单设计
再到活动氛围营造
2016年,北京一家出版社找到苹果
想要让她写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书
犹豫再三的她
最终被编辑的执着打动了
并着手准备这本书
在出书的这段时间
苹果做了许多新的尝试
帮民宿提升农家乐的仪式感
为餐厅选择店铺装修风格
为朋友设计私宴等等
这些尝试都是为了找回真正的自己
2018年,她去了八个***
边旅行边学习
有时还会带着父母、朋友
在美国,跟闺蜜到时代广场跨年
第一次看到好莱坞
在柬埔寨,拿着蒋勋的《吴哥之美》
感慨历史变迁和宗教的伟大
在伦敦,去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
还发现了很棒的农夫市集
于苹果而言
在旅行中能够能到最好的东西
莫过于了解自己
那是在风景和经历之外
能够长久留下来的东西
未满这个品牌最终回到了苹果手里
只是那家叫做“未满客厅”的
美好店铺不再属于她
有人问苹果“后悔吗?”
她倘然的回答道:
“人生总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
淡然处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