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蛇(变色什么什么成语)
眼镜王蛇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
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眼镜王蛇分布在中国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东(全省分布)。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
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
眼镜王蛇为大型蛇类,最大全长记录中国3,806(3,276+53)mm、中国之外5,580mm。
眼镜王蛇喜欢独居,白天出来捕食,夜间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歇息。
眼镜王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另也包含了心脏毒素。
银环蛇银环蛇,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6] 中国之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等。
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闷热天气的夜晚出现更多,但也见有初夏气温15—20℃天气晴朗时,白天出来晒太阳。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
银环蛇会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
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处。
金环蛇金环蛇,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太攀蛇太攀蛇,又名普通太攀蛇或海岸太攀蛇,是一种大型的太攀蛇属成员,亦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毒蛇。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北部沿岸一带,另也出没于新几内亚的岛屿。太攀蛇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是行动快速的哺乳动物杀手,日夜均会活动。卵生,每次产下3~22枚卵。
根据数个毒理学报告的实验白鼠 LD50 皮下注射数据,此物种的毒性在陆栖毒蛇中位列第三。这种太攀蛇的蛇咬也造成过100%的临床致死率。其辖下共有两个已确认亚种。
喜玛拉雅白头蛇喜马拉雅白头蝰,即广义白头蝰,学术上不存在这种命名,指的是白头缅蝰和黑头缅蝰。
白头蝰或卡氏白头蝰,图片不清楚无法判断时可通过分布图判断,云南哈尼族红河以西为白头蝰,以东为卡氏白头蝰,剧毒但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旧属蝰蛇科蝮亚科的大型毒蛇,现属于独立白头蝰科,吃鼠,对农业有益,***三有动物名录动物。
喜玛拉雅白头蛇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蛇种。它们主要出没于东南亚的一些山脉之中。另外,在中国境内的西藏东南部以及越南均能发现喜玛拉雅白头蛇。毒性是神经毒,在人体内会引致痛苦、肿胀、高血压、反胃、腹痛、困倦、四肢麻痹等。
蝮蛇蝮蛇,指蝮亚科的蛇,是成员繁多的蛇科,有神秘莫测的巨蝮属、诡异狠毒的响尾蛇属、狰狞凶险的矛头蝮属、华丽优雅的竹叶青属、妖娆美艳的棕榈蝮属、美轮美奂的铠甲蝮属、外表独特的尖吻蝮属、小巧玲珑的***蝮属,等等等等,均为爬行纲,蝰科,蝮亚科。在我国各地,分布的多为***蝮属,中国境内所指的蝮蛇多为短尾蝮(一种常见的蝮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种源易得,养殖方法不难,是群众致富的一项新型养殖业。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树丛、田边和路旁扥发、等接近水源 的地方。
蝮蛇主要特征是在眼与鼻孔之间具颊窝。蝮蛇体长60~70厘米, 头略呈三角形,颈细,具颊窝。体色变化大,头体背部由灰褐色而至土红色,头部在眼后到口角有黑色带,其上缘有一黄白色细纹;体背交互排列有黑褐圆斑;腹面灰白到灰黑褐色,有不规则黑点;尾尖黑色。
捕食鼠、蛙、小型蜥蜴、鸟、昆虫等。
黑曼巴蛇黑曼巴蛇:体形细长,体长一般都在2米以上,最长记录可达4.5米。头部呈长方形,体色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黑曼巴蛇的口腔内部为黑色,当张大口时可以清楚地见到。上颚前端在攻击时能向上翘起,使其毒牙能刺穿接近平面的物体。它属于前沟牙毒蛇,毒液为神经性毒,毒性极强。
黑曼巴蛇也许是非洲最致命的蛇之一,毒性与黄金眼镜蛇不相上下,黑曼巴蛇采用的是神经毒素,靠攻击猎物的神经系统而令其麻痹。平均来说,10-15毫克的黑曼巴蛇毒液就可以杀死一个成年人,而黑曼巴蛇的毒液量为100-120毫克,最多可达200毫克,这足够杀死13-20个人或一匹重600千克的长颈鹿。
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为干旱的地带,是攻击速度最快的蛇。栖息在树上外,还会在地面猎食,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像老鼠等为食,也会捕食蜥蜴、小型鸟类等。分布于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莫桑比克、索马里、南非、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非洲***。
变色蛇变色蛇是卡普阿斯泥蛇的一种,是近5年来发现的首例新蛇种。它是一种毒蛇,生活在印尼婆罗洲的卡普阿斯河流域,出没于河流沿岸的湿地和沼泽地区,主要以老鼠和鱼类为食。
变色蛇雄蛇全长范围286~466mm,雌蛇全长范围306~504mm。
大部分的水蛇都是有毒的只是它们都是后槽牙毒蛇它们的毒牙咬不到人所以一直人们认为水蛇没有毒。水蛇大部分属于游蛇科游蛇科是一种正在从无毒蛇向有毒蛇过渡的蛇科。变色蛇属于水蛇中有毒的一种。它的毒素和海蛇的毒素是一样的属于神经性毒素,不过要小的多。
虎斑颈槽蛇虎斑颈槽蛇(虎斑游蛇),游蛇科,颈槽蛇属。俗称为野鸡脖子等。由于虎斑颈槽蛇的特殊习性,常出没于农村粪圏厕所,也被人们认为是蛇类中比较不卫生的一种。广泛分布全国各地。
体长约0.8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
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 、水渠、稻田附近。以蛙、蟾蜍、蝌蚪和小鱼为食,也吃昆虫、鸟类、鼠类。
红脖颈槽蛇红脖颈槽蛇:为游蛇科颈槽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野鸡项、红脖游蛇、扁脖子,属后毒牙类毒蛇。体型中等大小,全长约77-95厘米。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个别无颈槽;眼较大,瞳孔圆形。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常在河谷坝区的水稻田、缓流及池塘中活动捕食。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主要以蛙类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中国、印尼和尼泊尔等国。
绿瘦蛇绿瘦蛇是游蛇科,瘦蛇属轻毒性后沟牙毒蛇。体型极细而长,长可达1.5米。头较窄长,与颈区分极明显;吻端略圆而平扁,超出下领;眼大,瞳孔呈一横缝;颊区呈一凹槽;躯干瘦长侧扁,尾甚长而细。背面鲜绿色,腹面淡绿色,腹鳞及尾下鳞前段侧棱白色,呈二纵线纹。有4亚种。
多于树林及灌木丛中活动,日行性强,视力极佳,行动迅速。捕食蛙、蜥蜴及小鸟。胎生,每年2次交配期。分布于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
猪鼻蛇(无毒蛇)猪鼻蛇,是游蛇科猪鼻蛇属动物的统称,有3到4种。
游蛇科猪鼻蛇属动物的统称。北美洲的一种无毒蛇,它没有毒蛇克敌制胜的毒液 。遍布美国。蛇体粗壮,长84厘米。吻端朝上,可用于拱土。颜色多样,大多褐色、灰色、黄色或桔黄色,有斑点。受惊后发出嘶嘶声,颈部膨胀,或干脆装死。
猪鼻蛇主要进食啮齿目动物,壁虎,蛙类,鱼类,可是东部猪鼻蛇却是例外的,它们只吃盘古蟾蜍,并对蟾蜍的毒素有着免疫的能力。
贝尔彻海蛇贝尔彻海蛇是蛇亚目眼镜蛇科海蛇属下的一种有毒海蛇,一度是全球毒性最强的蛇类之一,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
它长可达3米左右。它们栖息于沿岸近海,特别是半咸水河口一带,以鱼类为食。
它们性情温和,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浑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
舟山眼镜蛇(中华眼镜蛇)中华眼镜蛇,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俗称饭铲头,***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
中华眼镜蛇为大型前沟牙毒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
中华眼镜蛇食性广泛,蛙、蛇为主,鸟、鼠次之,也吃蜥蜴、泥鳅、 鳝鱼及其他小鱼等。在***观察到此蛇以鸟、鼠为主要食物,亦到水边摄食水蛇及泥鳅。
白唇竹叶青白唇竹叶青属于毒性蛇,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形态特征色。白唇竹叶青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
白唇竹叶青捕食鼠类蜥蜴、蛙、蝌蚪类。日夜都活动,夜间活跃。有攻击习性,受惊时体前部抬起,颈扩展,发“呼呼”声。白唇竹叶青一般栖息于有 草或矮灌木丛的平原,丘陵低海拔900—1,000m地区,山间盆地的杂草或藻木丛中,住宅附近。
中国国内:分布于福建(福州周边的几个县都有分布,包括福州市的郊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和澳门等地方。
中国之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东北部、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中部和夏威夷岛等地方。
尖吻蝮尖吻蝮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
尖吻蝮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吻端由鼻间鳞与吻鳞尖出形成一上翘的突起;鼻孔与眼之闻有一椭圆形颊窝,它是热测位器。
尖吻蝮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 米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
尖吻蝮在中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在中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中国之外只见于越南北部。食物:鸟类,蛙类,鼠类等。
白头蝰白头蝰是中国27种毒蛇之一,又名白头蛇,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
白头蝰头部白色,有浅褐斑纹。躯、尾背面紫褐色,有左右镶细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白头蝰全长雄蛇(527+105)mm,雌蛇(634+105)mm。白头蝰生活于海拔1,300m的林区,栖息于岩石洞穴。
白头蝰单独生活,夜行性,黄昏时分比较活跃,每年12月至 翌年2月为冬眠期。
白头蝰以小型啮齿动物或食虫目动物为食,其中占较大比例的种类是食虫目的麝鼩。这种蛇非常耐饿,半年不吃不喝仍能保持强健的体魄。
白头蝰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湖北、甘肃等地,常见于丘陵及山区以及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兰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莽山烙铁头蛇山烙铁头蛇是中国的特有的巨型毒蛇种,俗称“小青龙”。
莽山烙铁头蛇全长可达2m,是具有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中间杂着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头部为三角形,略大,有颊窝,看上去像是一块烙铁,故得此名。是已知的毒蛇类里的最大型蛇种,已经发现的莽山烙铁头蛇的活体,最重的为8.5kg。
莽山烙铁头蛇的食性为肉食性,它们会适时的对猎物进行跟踪,找准机会进而捕食。 在饲养条件下食鼠、蛙、鸟等。
莽山烙铁头蛇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省的莽山一带。
莽山烙铁头蛇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级物种。
短尾蝮短尾蝮又称草上飞、地扁蛇,剧毒,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
短尾蝮体较短粗,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尾短,具管牙;有颊窝。头背深棕色,体腹面灰白色,尾尖棕黑色。短尾蝮体较短粗,全长455(3***+64)mm。
栖息于平原、丘陵草丛中,昼夜活动;夏季、秋初分散活动于耕作区、沟渠、路边和村落周围,多利用树洞、鼠洞等现成的洞穴穴居。鱼、泥鳅、黄鳝、蛙、蜥蜴、蟾蜍、蛇、鸟、鼠类均能吃食。幼蛇吃泽蛙、蚯蚓、蜈蚣、蚁卵及某些昆虫。因分布广、栖息环境多样,其食物组成亦较多样。
原矛头蝮原矛头蝮,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
原矛头蝮头部典型的长三角形,颈部细小,形似烙铁,故名烙铁头。体 形细长,尾纤细,有缠绕性,善于攀爬上树。最大全长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体重50—250g。
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有剧毒。
原矛头蝮生活于丘陵及山区,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有时会进入室内。矛头蝮吃鱼、蛙、蜥蜴、鸟、鼠等,也曾在住宅旁捕吃小鸡,甚至捕吃其他蛇类。
圆斑蝰圆斑蝰,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体粗壮,全长1m左右。头较大,三角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鼻孔大,背位,无颊窝,头背为小鳞,起棱。
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圆斑蝰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垂直分布可高达海拔2,100 m。 主要栖息在开阔的田野草丛中。
圆斑蝰行动迟缓。袭击目标时躯干前部先向后屈。再猛然离地面向前射击咬住目标。并有咬住不放的现象。活动范围在夏季,昼夜都活动。以鼠、鸟、蛇、蜥蜴及其它蛙类为食,有时可进入住宅觅食鼠类。
印度眼镜蛇印度眼镜蛇,是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一种蛇,亦是眼镜蛇属中的重要代表种。印度眼镜蛇是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因此得名。此蛇种及整个眼镜蛇属的学名关键词“Naja”,语源来自印度教中的蛇神“那伽”。
印度眼镜蛇平均长度为1.4—1.6米,已知最长的记录是一条长约2.25米的雄蛇。普通的一般也都能超过1.6米长。印度眼镜蛇的栖息地多为原始森林、水稻田及公园,也会生活于下水道等阴暗地方。印度眼镜蛇喜独居,在繁殖期间会成对的活动。 主要进食啮齿目动物(如鼠类)、蟾蜍、蛙类、鸟类与及部分蛇类。
埃及眼镜蛇埃及眼镜蛇,是体型粗壮且毒性强烈的大型毒蛇,身长为1.5—3米,是爬虫纲有鳞目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生物。主要分布于北非及中东地带,活动于撒哈拉沙漠及叙利亚沙漠附近。最显著的特征是硕大的头部及颈部,以及宽阔的喙部。眼睛相比其它蛇类而言偏大,而且有着圆型的瞳孔。颈部的皮褶膨起时可以宽至15至18厘米。埃及眼镜蛇是非洲最常见的眼镜蛇,具毒性,而且经常袭击人类,在当地造成了不少死亡事件。
埃及眼镜蛇属夜行性动物,它们喜欢阴暗的环境,但偶尔也会在清晨的时候发现它们在享受阳光的沐浴。它们会居住于其它动物所挖掘的洞穴、白蚁丘或山岩之间等地方,有时甚至会闯进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潜伏,以便猎食各类家禽。
主要分布于北非及中东地带,活动于撒哈拉沙漠及叙利亚沙漠附近,以及阿拉伯半岛(只限阿拉伯亚种)。
菲律宾眼镜蛇菲律宾眼镜蛇,是脊索动物门爬虫纲有鳞目蛇亚目的生物。具毒性,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吕宋、民都洛、卡坦端内斯省及马斯巴特等岛屿。
菲律宾眼镜蛇整体比例较其他蛇种短胖,约长1.7米,而民都洛岛的个体有2米之长。体色会由年轻时的暗棕色,逐渐蜕为成熟期的浅棕色,喉颈位置有时会有一条黑色的长纹。
菲律宾眼镜蛇主要捕食蛙类、鼠类及其它小型哺乳动物。栖身地大致为耕地、民众聚居地及密林之中。
矛头蝮矛头蝮属又称枪蝰、矛头蛇、黄腭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蛇属,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区。其拉丁学名“Bothrops”源自希腊语“Bothros”及“ops”,意为“洞”及“眼睛”(或脸颊),象征矛头蝮鼻孔附近的的颊窝(热能感测器官)。头部狭小,呈三角形,俗称矛头。
矛头蝮属下种类繁多,体型大小不一。小者不会超过50至70公分长,大者则可达200公分以上的长度。大部分矛头蝮都有明显的眼角窝,而且鼻端都向上翘起。
矛头蝮多于夜间活动,不过也有一些分布于较高海拔的矛头蝮会于日间活动,在阴天或雨天的时候也有机会在日间出没。矛头蝮是陆行性蛇类,然而它们亦兼具攀爬能力
矛头蝮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区
青环海蛇青环海蛇,前沟牙类剧毒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
以捕食蛇鳗为主。食物中绝大多数为尖吻蛇鳗。偶有其他鳗和鱼。食物主要从头部吞食。一般胃内有1条鳗蛇。偶有3条的。
青环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
青环海蛇多分布于中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及广西中国以外多分布于波斯湾、印度洋。在太平洋地区,北迄日本,南达伊里安岛沿海。
东方虎蛇东方虎蛇毒液含凝血剂和神经麻痹剂,经常使人毙命。向人攻击之前,头和颈部膨胀成扁平状(眼镜蛇的方式)。虎蛇为常见种类,澳大利亚南方地区的沼泽地数量极多。身体呈多种颜色,身上一般有褐色和黄色条纹。平均体长1.2公尺(4尺)。体长约1.3~1.6米。
中介蝮中介蝮为蝰科***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七寸子、七寸蛇麻布袋、麻七寸、扎嘎勒卖图.毛盖。分布于***中部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全长0.5米左右。头略呈三角形,颈明显,有颊窝,瞳孔为直立枣核形,有“白眉”。
生活于海拔620~2400米的平原、丘陵和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尤以山麓、麦田、路旁、碎石堆、坟地、岩缝、牧草茂盛、灌木丛生等处多见,亦见于荒漠、半荒漠地带。性凶猛,但行动缓慢。食性广,已知食鼠类、沙蜥、麻蜥、蛙类、山溪鲵、鱼,亦食其他蛇类、小鸟及其卵、昆虫
白眉蝮白眉蝮学,是蛇目、蝰科、主要栖息在宽阔田野中的一种剧毒蛇类。全长约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
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
白眉蝮蛇多分布于东北长白山、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南等地。
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非洲树蛇是一种十分凶猛的爬行动物,它的毒液毒性之强,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
游蛇科 可危害人类的毒蛇之一。遍布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稀树乾草原。於灌丛或树上常前半身伸向空中,静候著避役和鸟类。身体和眼的颜色变化多样,善於伪装。自卫时,颈部膨胀,露出鳞片之间的黑色皮肤,随之可能会进行攻击。毒牙很长,长在口腔後部,直伸到口的前端。被它的毒牙咬伤後会引起出血并致死。
身体细长的非洲树蛇是行动敏捷的树栖日行性蛇类。本种虽怀有剧毒,但因其牙齿构造较其它蛇类不同,必须以"嚼食"的方式进食,所以攻击力并不强,以小型爬虫类和鸟类为食。
艾基特林海蛇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分布生活在热带海域,多在澳大利亚海湾浅水带。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它的毒性比眼镜王蛇还要大,如果被它咬一口,数十分钟内就会死亡。在毒王榜上排名第2。与箱水母居住于同一个海域。
灰蓝扁尾海蛇灰蓝扁尾海蛇为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动物。体长为75至360厘米,体重为600至1800克。头大,头颈部区分不明显,身体呈圆柱形。背部为蓝灰色,腹面为灰黄色,全体具有蓝黑色环纹,头部蓝黑色,自吻部延上唇直到颞部为灰黄色。
善游泳,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中,但也会在陆地上生活,以便进行交配、产卵、消化食物和蜕皮。活动时间集中在夜间或黄昏,会周期性地从阴影处到阳光处交替进行温度调节。有爬树能力和趋光习性,并通过嗅觉定位和识别猎物,以小型鱼类为食,雄性主要捕食海鳝,而雌性则捕食海鳗为主。分布范围广泛,沿着印度东部和安达曼群岛海岸,向东穿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向北延伸到越南和中国南部,中国***和日本的琉球群岛。
丽纹蛇丽纹蛇为眼镜蛇科丽纹蛇属的爬行动物,俗称为环纹赤蛇。丽纹蛇大者全长561毫米。有前沟牙。头背眼后有一黄白色“∧”形斑;背面紫褐色,有黑色横带,在躯干部有19~21条,在尾部有3~4条;背鳞光滑,通体15行;腹鳞176~198;肛鳞二枚;尾下鳞30~36对。
别名:赤伞节、环纹赤蛇(***)、中华珊瑚蛇。
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夜间活动,很少咬人,吞食其他小蛇。
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锡金、老挝、越南、***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等地,一般生活于山区森林或平地丘陵。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15至2483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
长吻海蛇长吻海蛇,眼镜蛇科长吻海蛇属物种,头狭长,吻长;体短而极侧扁,体背棕黑色,腹土黄色,二色在体侧截然分开。
全长545~707毫米。吻长,头窄,鼻孔背位,鼻鳞彼此相切,头颈不易区分;体侧扁,尾更侧扁。生活于海洋中,能远离海岸,为海蛇中分布最广的1种。食各种小型鱼类,亦食甲壳类动物
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
东部菱斑响尾蛇美国东南部的东部菱背响尾蛇体长超过2米,身体颜色比较深,眼睛后面有饰斑,是北美洲最大最重的毒蛇。东部菱背响尾蛇比西部菱背响尾蛇毒性更强,排毒量大。
响尾蛇 的头部有热感应器,可以侦测到人类或其它生物的热能,所以就算一片漆黑,响尾蛇还是能准确的找到你,对你发起进攻。著名的“响尾蛇导弹”就是这么来的。
繁花林蛇繁花林蛇,为游蛇科林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繁花蛇、金钱豹。分布在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常生活于山麓平原或丘陵富于林木的地区。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65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全长706-875毫米,吻端较圆,头大,颈明显;眼较大,瞳孔椭圆形。
生活在山区的灌丛树林上,以鸟、蜥蜴为食,被掠动时颈弯成“S”形,以待攻击。有微毒。
饲养观察其捕食壁虎、蜥蜴;根据广州龙洞附近采集的标本,解剖发现胃里有未消化完的暗绿绣眼鸟。
图片和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欢迎联系